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头儿、头等、头球……是搁在嘴边的词语,点头、摇头、埋头……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勇于创新,总不免“万事开头难”;面对失败,又何妨“从头再来”……一个“头”字,含义万千。

请以“从‘头’说起”为题,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验,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
从“头”说起 深秋,雁南飞. 仰望天空,有无数只大大小小的雁一刻不停地飞向温暖的南方,在雁群之首,总有一只健壮的雁振翅飞翔,这只雁叫做“头雁”,它既是飞行队伍的领头,也是雁群的领导. 头雁振翅飞在前方,无暇顾及身后的雁的窃窃私语. 小雄雁望着前方的头雁,心中满是钦佩:“多健壮的雁啊,他是力量的象征,是智慧的象征,那么美的飞翔姿势,作为‘头雁’当之无愧!” “那算什么!”雁大妈满脸不屑,“那头雁只不过是现在唯一的稍强壮些的罢了,等你长大了,一样能当头雁!” 雁大妈的声音太大了,头雁无意中听见只言片语,她或许没有想起那场战争呢. 半年前,雁群遭到狼群的袭击,不知多少亲人和朋友被可恶的狼一口咬断脖颈!眼看能够做最后抵抗的雄雁一只只倒下,正在孵卵的雌雁抱着身下的蛋和先破壳而出的小雁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可恶的狼一步步逼近了柔弱的雌雁,眼中不仅泛着绿光,更是几近疯狂的贪婪. 热血溅了满地,雌雁吃惊地睁开眼——她安然无恙,是狼的眼睛被当时还是小伙子的头雁用嘴凶狠而迅速地戳破. 头雁率领着剩下的雄雁艰难地击退狼群,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半年内头雁想尽办法振兴他的雁群,颇有号令天下之气势,好不威风. 深秋,雁南飞,已是中年的头雁振翅飞在雁群前面,无暇顾及身后的雁对于他的看法. 三年后,头雁死了,当年的小雄雁满心激动地站在雁群之首——他要当头雁,带领大家飞了,雁大妈笑着说:“你不也当头雁了?” 在高空中,小头雁要体会头雁的风彩,可它只觉得面前的气流强劲,双眼几乎睁不开;一双翅膀仿佛背负着千斤的重量.他无暇顾及身后的雁在做什么,也看不了身边的风景. 小头雁霎时领悟,面前的气流叫做压力,翅上的重量叫做责任,他要为了所有的雁小心飞翔,小心地挥动每一下翅膀. 威风中负责所有人的利益,这才是“头”啊! 【解析】 试题分析:1.先分析材料 “头”可以做以下理解:(1)是词,多义,并且可以由多种结构 组成。如,头儿、班头、头颅、头彩、头 筹、头功、头角、头领、头脑、头头脑脑、头名、点头、摇头,埋头、低头、昂首、 俯首、等。(2)是短语,并且可以由多种结构组成。如,从头再来、万事开头难、头疼医头 、 鸡头凤尾、头头是道、田间地头等。(3)可以用词语的本义写作。如,头 脑、头功、开头、从头、点头等。可以用其引伸义写作。如,低头、昂首、俯首、头头脑脑等。可以用其比喻义写作。如,头疼医 头 、鸡头凤尾、等。结论:学生选择上面的任何一点写, 应该是符合命题要求的。2.再分析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此次为命题作文:从“头” 说起。“说起” 可以理解为“提及”、“提起”、 “说开去”等意,可以说故事,可以讲道理。一般的写法应为:扣住题目,从“头” 的某一义项说起,或从由“头”构成的词语 说起,然后提出要写作的中心,表明要写的 主要事件、论述的主要观点或说明的对象 (事理),然后围绕之展开写作。“头”是文章的起点,基点,由头; “说起”是文章的发挥、发展、拓展。例如,先说“开头”(说起),然后 提出“万事开头难”(引出中心), 再围绕这个中心,进行阐述或记叙事 件。再如,先说“头儿”(说起),然后提出领导“应鞠躬尽瘁”或“廉洁奉公” (引出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阐述或记叙事件。又如,先说“头”(说起),然后提出 “头疼医头”(引出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进行阐述或记叙事件。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从形式上来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一切人、事、物,只要是目之所及,均可纳入写作范围,让每个考生都有写作的空间。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该题中就是这种“提示语+命题”形式。写作方法编辑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摘自2006年8月25日《光明日报》)

1.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2.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这里的 “选择”、“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3.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 _____。

4.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B.乃一得              间:中间

C.更别塘求钓处        诣:到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大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疑钓不善 动而掣则无有

B.倚竿              樊哙覆其盾

C.起立伺之            今人有功击之

D.亦知其趣            置土石

3.与“问之常钓家”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吾属今为之虏也

C.欲呼张良与俱去

D.大王来何操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饵钩而下之。

③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