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

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

B说明天色已晚,时间紧迫。

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辅垫。

D说明天色昏暗,为渡者“熟视小奚”埋下伏笔。

2.予愠为戏”的意思是

A我和气地跟他玩了一会儿

B我恼怒地戏弄了他一番

C我生气为他是我开玩笑。

D我恼怒因为他和我玩游戏

3.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A欲速则不达  B日暮途

C不耻下问    D半途而废

 

答案:
1.B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写景作用的题目,做这一题首先要了解全文大意,全文要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意思。而我欲速就是因为天色已晚,内心慌张,为了渲染这一点,用了景色描写,来突出时间已晚。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1.景色描写首先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以叙述为主的文章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文章,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简言之:表现环境特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或形象特点)此题主要从点出环境特点方面去考虑。 2.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此句的主语是“予”即我。愠意思是生气、恼怒。“为戏”省略的成分很多,是典型的省略句。省略了其,他。整个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认为其戏弄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的翻译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二、翻译原则: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三、翻译策略——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等专有名词或②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二)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三)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四)调: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时必须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五)补:有些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即补出省略内容。通常会在文中省去了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宾短语中的介词等。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文言翻译题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点”还指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疑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翻译时不可忽略。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此题主要考查关键实词以及句式的翻译。 3.欲速则不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 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嗨,迈克

周海亮

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彼此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有人轻轻拨开那些藤,他看到,墙上,留着几个用红色油漆写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经有些模糊,可他还是能够辨认出来,那是母亲的手迹:

嗨,迈克!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张采鑫高长梅编著,九州出版社)

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 自信振作 →          

2.母亲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时,为什么要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

3.小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墙上的“嗨,迈克”是母亲的笔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

C母亲、老宅和那面墙改变了迈克的命运,所以迈克想要写一首诗献给她和它们。

D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有信心有勇气就能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