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

屈塬

正月初五早上醒来,习惯性地点开手机新闻,一条消息让我愣怔:阎老走了。一整天里,悲痛的情绪让我沉重、让我肃穆。

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从年龄上讲,阎老与我父亲同龄,是我的前辈。从专业上讲,阎老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我的师长。按说无论岁数还是成就,我离他都有很大的距离,然而20多年的相处,我们成了忘年交。他的平易为人,他的敞亮心态,他的不无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经常使人忘记他是个耄耋老者。

阎老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有遵守规则的操守。20多年间,我与阎老在一起的活动难以计数,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也没有。1999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军文艺会演,评委们在全军各大单位往来奔波近一个月。最初的时候,个别年轻评委觉得迟到三、五分钟也没什么,阎老作为年长的老艺术家总是提前到位,耐心等候。身教重于言传,几天过去后,习惯迟到的评委不好意思了,自觉加快节奏,活动秩序很快好转。

多年来,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定海神针”是重大活动中创作人员对阎老的评价,这貌似有些戏谑成分的定位,表达了大家对阎老由衷的信赖与敬重。在领会意图、把握主题、确定风格的诸多重点环节,每次他都能以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做出精到的判断。一次次面对新的任务,永不轻慢,永不倦怠,态度之认真恭谨,都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我多次注意到阎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面对猪肉白菜馅饺子时满脸的陶醉、吃烧饼时用手小心接着掉下的芝麻粒、剩下的包子饺子打包下顿再吃、抽了半根烟掐灭下次接着抽……这哪里像是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呀!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慢慢地不由得肃然起敬。艺术上从来严要求,生活上一直不讲究,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熟悉所有的曲牌、词牌,却不了解奢华的品牌,没有见他穿过、用过一件名牌。脱下戎装,一身布衣,就是一个诙谐风趣、知足达观的老大爷。

阎老是专家,也是杂家。他兴趣广泛,涉猎庞杂,博闻强记,有着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思维机敏,头脑清晰,语言睿智,从无老年人木讷迟钝的时候。我听到过他一个人在房间里看足球大声叫好,见过他为了看完一折戏耽误了吃饭。文艺界的新动向、新潮流,他常常比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得更快、更早,流行组合“凤凰传奇”、歌曲《吉祥三宝》等新人、新作品,都是他介绍给我的。

如果将人比作电脑的话,那么阎老的系统不断在升级,阎老的版本经常会更新,因为他不断地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参加奥运竞标活动时,每天早上阎老都会给大家讲一会儿新闻。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他都及时了解,纳入自己的信息库。还是那段时间,阎老每天都拿着电话,请年轻人帮他给别人回信息。大家有时候会交流手机上传播的段子,那些结构精巧、语言机智的短信,经常逗得阎老开怀大笑:好包袱呀!好素材呀!看来得学会发短信啊!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我收到阎老发来的信息,就一句话:“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结尾是三个感叹号。

因为敏锐而灵动。阎老的众多作品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最让我惊诧又给我启示的是《雾里看花》。写这首作品的时候他已年近七旬,一个老人,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命题,写得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告诫人们学会用慧眼去甄别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中的形形色色。这首别致的佳作,标志着阎老的歌词艺术到达了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境界,它拓展了阎肃歌词创作艺术的营盘,也丰富当代流行音乐的样式和色彩。至今听来,仍然让人感叹,引人深思。

这位劳碌、奉献了一辈子、沉睡了近五个月的老人真的走了。这位毕生空军蓝的高龄长者,身披别样的风花雪月,以年轻的姿态,以飞行的方式,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一串极富感染力的爽朗笑声。

相关链接:阎肃,原名阎志扬,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是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词作家。歌词如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来来来来来,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阎肃平易为人,心态敞亮,性情中富有童趣,具备天然的感染力、亲和力,尽管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却仍跟他成了忘年之交。

B.凡是国家、军队的重要演出活动,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因此被重大活动中的创作人员誉为“定海神针”。

C.阎肃生活中勤俭节约,珍惜普通吃食,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这些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

D.阎肃虽然上了年纪,但他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动态,及时了解国内国外、天上地下,人间万象,把这些都纳入自己的信息库。并且积极向年轻人学习,终于学会了发短信。

E.正因为阎肃能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极力紧跟社会潮流,才能用现代感极强的手法,以充满流行元素的文笔,创作出别致的佳作《雾里看花》。

2.阎老短信“这条信息是阎肃亲手发给你的! ”为什么要加三个感叹号?文章写阎老给作者发来一句话信息有什么作用?

3.传记标题为“忆阎肃:白云为你铺大道”,作者为何以此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为著名的艺术家,阎肃受人爱戴,必有其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1)D E A (答D得3分,答E得2分,答A得1分,答BC不给分) (2)①表明阎肃老学会发短信后难掩内心的欣喜之情。②表明阎老好学,照应该段开头所说:“他不断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③写阎老平易近人,富有童趣的性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每点2分,要有分析。) (3)①与文章最后一段“沿着白云铺就的大道排空而去”互相呼应。②点明了阎肃的另一个身份——军人(空政歌舞团)。③用洁白的云彩来烘托阎肃纯洁高尚的品质,表明作者对阎肃的赞扬和离世的悲哀。(每点2分) (4)①遵守规则的职业操守。工作时总是提前到岗,耐心等候,对青年后辈进行身教②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有“定海神针”之誉。③在艺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认真、恭谨。④既是专家,也是杂家。既有扎实的传统又涉猎极广。(每点2分) 试题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项,“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表述错误,原文是“和阎老相识有20多年”;B项,“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表述错误,原文是说“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C项,“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表述错误,原文说“最初接触的时候有些不以为然”,句中说的不以为然的是阎肃珍惜普通吃食,并没有说开始对阎老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不以为然。所以选DE。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多项选择题在传记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本题几个选项就是从多个角度设置迷惑信息,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选项C犯了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 2.解答此题,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这句话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传记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为了表现传主的思想感情或体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第一问三个感叹号的作用,可联系上文“看来得学会发短信啊!”从阎肃学会发短信时的惊喜心情角度作答;第二问问发短信一事的作用,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答。严肃给作者发短信,显然是为了表明阎肃不断学习这一点,同时与段落开头相照应。从写作意图角度思考,自然是为了赞美阎肃的人物精神,因此可从其平易近人、天真童趣角度概括作答。 【名师点睛】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3.此题考查传记标题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的内容及运用的手法,从传主的人物精神、情感、结构、主旨等角度对标题加以分析作答。在结构上,标题与文章最后一段互相呼应;人物主旨上,点明了阎肃军人的身份,烘托出了他高尚的情操。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在传记类文本阅读中,“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类试题是近年高考考查较多的一种题型,并有较大难度,复习中应引起重视,归类总结,以便把握答题的基本思路。这类题目可分为三种题型: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作用,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第一类:理解标题的含义。词、短语、短句是标题存在的三种形态,所以,理解标题的含义实际就是理解承担标题任务的词、短语或短句在文中的含义。其中考查得最多的是理解词语的特定义。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传记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传主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精神及传记主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进行探究作答。 4.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文本中阎肃的一些人生成就及人品等内容进行概括阎肃作为艺术家受人爱戴的理由。然后再联系社会实际,阐述自己对阎肃的这种人物精神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确定筛选整合标准。认真分析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整合信息的标准,即要求筛选、整合文章的哪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是有关情节的还是人物的,是有关情感的还是有关结构的等等。筛选时,一般要通读原文,明大意。考生要速读传记,勾画体现传主人生轨迹的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把握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例如本题便可根据文本具体内容,从阎肃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工作态度和艺术追求等方面概括作答。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信,字君实,南郑人。生半岁,父忠征北战殁,母岳氏苦节育之,后俱获旌。正统中,信袭宽河卫千户。

成化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守备荆、襄。刘千斤反,信以房县险,进据之。民兵不满千人,贼众四千突至,围其城。拒四十余日,选死士,出城五六里举炮。贼疑援至,惊走,追败之。已,白圭统大军至,以信为右参将,分道抵后岩山,贼遂灭。论功,进都指挥同知。贼党石龙复陷巫山,信与诸将共平之。而流民仍啸荆、襄、南阳间。信以为忧,言于朝,即命信兼督南阳军务。贼首李原等果乱,信复与项忠讨平之。擢署都督佥事,镇守临清。

十三年以本官佩平蛮将军印,移镇湖广。永顺、保靖二宣慰世相仇杀,信谕以祸福,兵即解。靖州及武冈蛮久不戢,守臣议剿之。信亲诣,犒以牛酒,责其无状,众稽颡服罪。

十七年疏言:“湖广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久不靖者由我将士利其窃发以邀功也选精锐慎堤防其患自息。荆、襄流逋,本避徭役,滥诛恐伤天和。南亩之氓咸无蓄积。收获未竟,餱粮已空;机杼方停,布缕何在。乞选公正仁惠守令,加意抚绥。滥授冗员,无虑千百,无一矢劳,冒崇阶之赏,乞察勘削夺。”部指挥刘斌、张全智勇,力荐于朝。且云:“英雄之士,处心刚正,安肯俯首求媚。若不加意延访,则志士沉沦,朝廷安得而用之。”

二十一年,巡抚马驯等言,副总兵周贤、参将彭伦官皆都督佥事,而信反止署职,宜量进一以重其权。兵部言信无军功。帝特擢为都督同知。顷之,改总督漕运。帅府旧有湖,擅为利,信开以泊漕艘。势要壅水,一裁以法,漕务修举。明年卒。

信沉毅简重,好观书,被服儒雅。历大镇,不营私产。尝曰:“俭足以久,死后不累子孙,所遗多矣。”故人婚丧,倾资助之。子继善、从善皆举进士

(选自《明史·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广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久不靖者由我将士/利其窃发以邀功也/选精锐慎堤防/其患自息

B.湖广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久/不靖者由我将士/利其窃发以邀功也/选精锐/慎堤防/其患自息

C.湖广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久不靖者/由我将士利其窃发以邀功也/选精锐慎堤防/其患自息

D.湖广诸蛮虽腹心蠹/实无能为/久不靖者/由我将士利其窃发以邀功也/选精锐/慎堤防/其患自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统”、“成化”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稽颡”是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C.“秩”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或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俸禄和品级可根据年终考评进行调整。

D.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殿试”根据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探花,第三名榜眼,赐进士及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信早年丧父,母亲岳氏坚守节操养育他,后来王信获得表彰,并因此承袭父功任宽河卫千户。

B.王信聪慧,在房县被寇贼围困期间,挑选死士,到城外五六里处放炮,贼寇起疑,误认为援兵到来,惊慌逃窜,王信趁机追击打败了敌人。

C.王信以德服人,对世代相互仇杀的永顺、保靖二宣慰讲明祸福,双方军队立即撤离。又亲自造访靖州和武冈蛮族,用牛酒犒赏,责备他们行为失检,众人认罪。

D.王信沉毅持重,好读书,穿着儒雅。任职于重镇,不经营私产,勤俭自爱,朋友婚丧,尽力拿钱资助他们。儿子王继善、王从善都考中进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英雄之士,处心刚正,安肯俯首求媚。若不加意延访,则志士沉沦,朝廷安得而用之

(2)帅府旧有湖,擅为利,信开以泊漕艘。势要壅水,一裁以法,漕务修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抒情与宣泄

在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是“泄”,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很显然,李贽是把诗文的写作看成一个抒情过程,而抒情就是把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感,像江河决堤般地倾泻出来,这种情感宣泄常常是狂放的、难以用理性意识控制的。

应当指出,这种“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内心情感的释放,在这个意义上说,抒情过程是一个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所以南朝文人钟嵘认为,写诗可以“骋其情”,使人“幽居靡闷”。但是文学抒情并不只是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意识的控制与思维的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这正是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抒情诗人所表现的情感是对情感经验的再体验,而且这种再体验伴随着一种反省似的“沉思”。诗人的沉思是一种诗意的“思”,返回内心的“思”,不同于理论的思考。通过这种沉思,抒情诗人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赋予它一定的组织形式,使之成为一种丰富而有序的情感经验。

因此,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意识到表现的内容和表现过程本身。宣泄的情绪是杂乱无序的,只有释放没有构造;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没有自我意识。抒情主体虽也有受情绪左右的被动性,但他首先是主动的沉思者和创造者,他是自由的。宣泄者却不是完全自由的,因为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指出:“企图根据从人类经验的无秩序无统一的领域——催眠状态、梦幻状态、迷醉状态——中抽取出来的相似性来解释艺术的所有美学理论,都没有抓住主要之点。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甚至是在最狂放不羁的艺术创造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令人陶醉的幻想的混乱状态’、‘人类本性的原始混浊’。”卡西尔的这段论述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抒情与宣泄的区别。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与内心情感经验的重解和重组相适应,抒情作者还要创造适合于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指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抒情诗人要运用特殊的话语形式,把各种感觉材料组织起来,巧妙而又自然的构造有序的形象组织,创造出直接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审美形式。因此,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宣泄所不具备的。

(选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宣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古汉语中“抒”字的本义“泄”可知,抒情也就是情感的宣泄。一些文学家也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

B.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世上真正能写文章的人,并非刻意为文,只是当心中、喉间、口头不可说之事积蓄久了,就难以遏制,一旦他们看到相关景物,就会生发感慨,宣泄情感。

C.“宣泄”说抓住了抒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内心情感的释放,因此,文学抒情的过程就是一个狂放的、难以用理性意识控制的解开心灵枷锁消除情感压抑的畅快抒发过程。

D.宣泄者不是完全自由的,那种貌似自由的、梦呓般的任意放纵的宣泄是被本能欲望和冲动情绪驱使的盲目活动,宣泄者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他的情绪杂乱无序,只有释放没有构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的主要特征是,普通情感宣泄是非理性的,而文学抒情是一种需要意识控制、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的审美表现。

B.抒情主体从原始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他的抒情完全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

C.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伟大的抒情诗人能使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就是因为他能用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来处理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

D.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因此,它不单要求抒情作者对情感经验进行重新的理解和组织,还要求抒情作者创造适合表现这种情感的感性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提出“有些文学家认为,抒情就是情感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或迸发,是内心情感的宣泄”的看法,并指出李贽就是这一类文学家的代表,作者认为这一类文学家的看法有失偏颇。

B.作者引用卡西尔的一段话,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学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抒情主体既沉浸在情绪状态之中,又出乎情绪状态之外”。

C.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这一观点与作者的看法相契合。

D.该文主要论述了“抒情与宣泄”的区别,目的是让读者在比较中把握“文学抒情”这一概念,文学抒情不仅要传达内心活动,还要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创造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