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程骏,字驎驹,少孤贫,居丧以孝称。师事刘延明,性机敏好学,昼夜无倦。延明谓门人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此子亚之也。”骏白延明曰:“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延明曰:“卿年尚幼,言若老成,美哉!”由是声誉益播。皇兴中,除高密太守。尚书李敷奏骏史才,留平城。献文屡引骏与论《易》、《老》义,谓群臣曰:“朕与此人言,意甚开畅。”问骏年,对曰:“六十一。”帝曰:“昔太公老而遭文王,卿今遇朕,岂非早也?”骏曰:“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延兴末,高丽王琏求纳女于掖庭,假骏散骑常侍,赐安丰男,持节如高丽迎女。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琏不胜其忿,遂断骏及从者酒食,欲逼辱之,惮魏而不敢害。会献文,乃还。初,迁神主于太庙,庙中执事官例皆赐爵。群臣咸以为今宜依旧,骏独以为不可,表曰:“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见预事于宗庙,而获赏于疆土。”书奏,从之。文明太后谓群臣曰:“言事,固当正直而准古典,安可依附暂时旧事乎!”诏曰:“骏历官清慎,言事每惬。门无挟货之宾,室有怀道之士。可赐帛六百匹,旌其俭德。”骏悉散之亲旧。性介直,不竞时荣。太和九年正月病笃,遗命曰:“吾存尚俭薄,岂可没为奢厚哉?可敛以时服,明器从古。”及卒,孝文、文明太后伤惜之。赠曲安侯,谥曰宪。

(节选自《北史·程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B.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C.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D.今名教之儒/咸谓老庄其言/虚诞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骏为不然/夫老子著抱一之言/庄生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谓至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熙。

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

C.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常用山崩塌来比喻。

D.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

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骏聪敏好学,少时就有声誉。他苦学也善于学习,类推能力较强;从小失去父亲,守丧时就有孝顺的名声,说话老成,受到老师的夸赞。

B.程骏上表言事,反对依循旧例。神主迁入太庙后要赐给主持太庙工作的官员爵位,他认为此旧例背离制度不应依照,朝廷支持了他的观点。

C.程骏临危不惧,彰显凛然正气。他曾被高丽王断绝酒饭,身处险境,但他凭凛然正气使高丽王不敢谋害他,他也因此最终安然回到北魏。

D.程骏崇尚节俭,不愿追求荣利。他将朝廷赏赐的几百匹布帛全都分给亲友,不与世人比较显耀,主张薄葬,他的节俭清正受过朝廷的表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虽才谢吕望,陛下尊过西伯。觊天假余年,竭《太公兵法》之效。

(2)骏至平壤城,琏谬言女丧。骏与琏往复经年,责琏以义方。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1.C 2.C 3.C 4.(1)我虽然才能不如姜太公,陛下您的尊贵却超过周文王。希望上天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会像吕望编写《太公兵法》那样竭力取得辅助君王兴邦的功效。(“虽”“谢”“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程骏到了平壤城,高琏(高丽王)谎称女儿死去。程骏与高琏(高丽王)反复交涉了一年,用做人的正道责问高琏。(“谬言”“经年”“义方”三 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3)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庠序、“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各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如本题“老子”“庄生”是人名,“不切实要”“不可以经世”“可谓至顺矣”是固定结构,“夫”是发语词,放在句首,理解了这些,不难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错误,“崩”是古代对帝王之死的称呼。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原因有误。高丽王不敢谋害他是顾及强大的北魏政权而不是程骏个人的凛然正气,其凛然正气也并未在程骏遇到危难时的叙述中体现;而程骏能够回到北魏的因素是高丽王对北魏的惧怕及献文帝驾崩。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如(1)“虽”“谢”“假”重点实词的意思,(2)“谬言”“经年”“义方”重点实词的意思,(3)“申之以孝悌之义”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第24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郁达夫、夏衍、梁实秋,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包身工》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楚辞》是西汉刘向编订的,是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了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C“乐府”是汉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D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故有“书圣”之称,其手书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E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1963年8月28日      领导了25万黑人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盛大集会,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他在这次集会中发表了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F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称作 “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G.《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作者不详。

H.宋代散文名家辈出,“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均在此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