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高干病室

聂鑫森

在“东方医院”的这间急诊室里,摆着八张病床,有八个垂危病人在等着救治。

年近六十的张刃,睡在第五床,一直昏迷不醒。坐在床边的秦欣,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老友张刃从千里之外的A省省会,到C市来探访他,于是他邀约一群新闻界的老人,一起来参加他为张刃所设的洗尘接风宴,酒还没过三巡,张刃就突然中风倒在了地上!时为1982年的深秋。

在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最好的医院要数“东方医院”,有第一流的医生,也有第一流的设备。但到这里来看病和住院,却是不易。而院中之院的高干病房,只接收副部级以上的病人。

张刃不是本地的公务员,本是进不来的。但秦欣是C市《大都市报》的总编,“东方医院”的院长是他的熟人,把电话打过去,反复说明张刃的身份,院长就把救护车派来了,先安置在普通的急诊室。秦欣知道院长已经很卖面子了,进来了再想办法吧。

盖着一床薄薄被子的张刃,只有瘦瘦的一条;窄窄的脸,闭得紧紧的双眼,嘴角歪歪的。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

按张刃的年纪,又有高血压的老毛病,本不适宜一个人单独外出。但张刃的老伴要带孙子,抽不开身。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自费!血压高怕坐飞机受不了,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能不累吗?稍喝点酒,就出了险情!

秦欣喃喃地说:“张刃呀,你可不能丢下老朋友,你得赶快好起来。我们吃过多少苦?好容易天和地顺了,还得把时间抢回来,多干活哩。”

他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友。

1944年大学新闻系毕业,他们供职于C市的《正义报》,都是好笔杆子,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秦欣长于新闻报道,张刃善于写言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抨击种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名字都上过特务的黑名单。

解放时,他们都只二十八岁。秦欣是C市人,被任命为《大都市报》的副总编。张刃被调回故乡A省省会,当时是《新江南报》的总编。两地遥遥,或打电话,或写信,联系频繁。因开新闻方面的会议,他们隔上一年半载,也有聚首晤谈的机会。

1957年,他们兀地都成了右派。

秦欣是因为批评一些当官者的官僚主义作风而获咎,张刃是因发表系列攻讦官员特权的言论而遭厄运。一个开除公职去了农村作田种菜,一个下放去了工厂当搬运工,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年头。彼此都不联系,因单位的变动也无法联系。“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一浪接一浪。待到天下真正太平,他们这才重出江湖。

秦欣任《大都市报》的总编,管领C市的重要新闻阵地。张刃没有回报社,安排在省政协当副主席。他们期待着久别重逢,畅叙衷曲。

终于,张刃翩然而至。秦欣在火车站的出站口,举着一块写有“张刃”的纸牌子接站。当张刃看到纸牌子时,把行李一放;而秦欣也认出了他,将纸牌子一丢。他们面对面急步靠近,然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

秦欣见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忙站起,和气地问:“大夫,他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呵?”

“这不好说,您耐心等待吧。”说完,他别过脸走向另一张床。

秦欣说:“等?等到张刃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

他忙去走廊上,找了台座机,拨号打给院长,请求把张刃安排到高干病房去。院长为难地说:“怎么证明病人是副部级呢?而且,即便是副部级,也得请C市的领导发话呵。”

秦欣叹了口气,再打电话去报社,让行政科派两个人来看守病人,当然要带台小车来。他可以使用这种特权:调车调人。他得去C市的政协,找一二把手,把情况说明。他要请C市政协给A省政协打电话,说张刃在C市病倒了,住不进高干病房,赶快开出证明发传真过来,说明张刃为副部级。还要请A省政协派人来料理各种事项,最好能把张刃的家人接来。

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几个有经验的大夫,迅速为张刃会诊,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抢救、护理、康复方案。C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亲自面对面给医院领导打了招呼,再到病房去看望了张刃,献上一大束鲜花。A省政协派专人坐飞机来,还带来了张刃的老伴。

半个月后,张刃能坐起来了。

在这间宽敞、明亮、雅洁的病房里,只放着一张病床!离病床五米远的地方,放着长条茶几、茶具柜、真皮沙发、暖水瓶和书报架。一个老大夫说:“张刃先生可算是死里逃生,再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了。”张刃说:“谢谢你们,谢谢!”

大夫走了。张刃对秦欣说:“可叹呵可叹。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但我这次得病,却又不能不依靠特权的荫庇,这才真正是我的悲剧。”

“不,是我们的悲剧。院长曾请求我就此事写一篇通讯,以表彰他们的医德医风。就为此院治好了我的老友,这文章我不能不写。”

“也给C市政协捎上几段话吧。”

“好。这应算是一种话语特权,我也难避其俗了。”

两人再不说话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秦欣坐在张刃的病床边,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因为张刃是不远千里来看他的,又是他设的洗尘接风宴,所以他要为张刃的中风承担完全责任。

B.张刃住进医院后,医生和护土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又是给他吊水,又是使用脑起搏器,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C.作品以简洁含蓄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老干部生病住进高干病室并最终获救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D.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他打电话让报社派两个人来看守张刃,顺便带台小车来随自己去市里找关系说明情况,最终让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E.张刃对救治自己的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他又对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批判特权,却在最后又因住进高干病室而获救表示遗憾。

2.作品中的张刃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结尾张刃和秦欣“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E(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 2.①正直廉洁,不搞特殊,反对特权。②珍视友情,不顾年老体病,千里会见老友。③有自省意识,能自我反思,自我批评。 3.小说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一是病室环境的对比,病床数量、设施、安静程度和普通病室差别大;二是医院态度的对比,医院处置病人的措施差别大。小说这样写,突出了特权拥有者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特殊地位,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平。 4.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眼里流下泪水这一细节结尾,化有声为无声,意味深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达上,用眼含泪水这样的情节,突出表现了两人自叹自责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让主人公痛苦纠结,更好地表现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④思想内容上,“泪水”引导读者认识特权的顽固性:一面反对特权,一面又得益于特权。这种矛盾纠结丰富了主题内涵。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从文本内容、语言、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B项,断章取义,由“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可判断出治疗并不及时。D项,“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过于绝对化,根据文本中对秦欣的叙述可知,此次也是无奈之举。故选BD。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自费!”“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表现出了张刃正直廉洁,不搞特殊,反对特权的形象特征。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和分析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者为了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采用了在环境和条件和医院的态度方面将高干病室和普通病房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拥有特权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出了社会的不公,由此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应结合着“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在小说中的位置,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结合着二人的情感、人物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从这句话给读者留下的回味空间方面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既拔,堪先入据其城,检阅库藏,收其珍宝,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掾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拜显为鱼复长。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见堪志操,常                       嘉:赞许

B.在道追蜀郡太守                       拜:授予官职

C.条列上言                             悉:熟悉

D.民耕种                               劝:鼓励、劝勉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B.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C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D.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堪年少时品行超群,把父亲留下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侄子,自己来到长安受业,受到诸儒的称赞。

    B.张堪率兵入成都,首先派兵占据了城池,然后清查仓库,收其珍宝,并将财宝逐件登记,上报朝廷,没有半点儿占有。

C.张堪受命协助大司马吴汉征伐公孙述,献奇策,以示弱挑动敌人出战,打败公孙述,攻占了成都。   

D.张堪任蜀郡太守时,不仅捕击奸猾之人,抗击匈奴入侵,力保边疆太平,而且还辟田劝耕,使百姓殷实富足,其乐融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2)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知道,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譬如南极有企鹅,而北极却有北极熊。一个物种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这可以解释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为何几乎都一样。

但是最近,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人们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发现了19种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最让人吃惊的是,它们都藏身在地下深处,不吃不动,形同“僵尸”。这些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得如此之广,这对谁的想像力都是一大挑战。

这些微生物是一个叫“全球钻探队”的团体发现的。这个钻探队的成员遍布全球,他们的工作是动用全球的钻探设备,考察地表以下直至2千米深处的微生物分布情况。取得的土壤样本统一送交位于美国的海洋生物实验室。在那里,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微生物的DNA进行分析。结果科学家鉴别出19种微生物,它们在送交的各地样本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一般来说,如果一种微生物寄生在人畜或者鸟类身上,然后随着宿主被带到全球各地,那么它的分布广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这些微生物都生活在地下,不可能寄生到人畜和鸟类身上。它们怎么会散布的这么远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采集自不同地点、看似一样的微生物,或许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并非同一物种。它们看似一样,只因为地球表面任何一处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这在生物学上叫“趋同进化”。趋同进化就是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当身处相同的环境时,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举个例子,昆虫和鸟类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空中飞,结果都进化出了翅膀;鲸和鱼也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

有人还提出一个更激进的观点:既然这些微生物多数发现于蜿蜒曲折的矿脉中,而这些矿脉形成的条件又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非常相似,所以这些微生物或许原本是一家,数十亿年前出现在地球的某地,后来随着板块运动被带到了全球。这样,你在北美洲地下采到的微生物跟在亚洲海底采到的相像,就不用奇怪了。(摘自《科海故事博览》2015年3月)

1.下列关于“趋同进化”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不同地点采集到的看似一样的微生物,一旦埋入地下深处,在资源极端匮乏的环境中,都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B两种物种,尽管截然不同,但是当它们处在相同的环境时,也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和功能。

C鲸和鱼是不同的物种,但都要在水里游,结果都进化出流线形的外表,这就属于“趋同进化”。

D没有亲缘关系,并非同一物种的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也会被迫以同样的方式进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只有能够自由迁徙,才会远远地扩散开来。因而不同地区的鸟类和海洋鱼类长得几乎一样。

B“全球钻探队”从加拿大的矿井到印尼海床底下的沼气穴,发现了19种完全一模一样的微生物。

C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的科学家对土壤中所含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一些微生物反复地出现在各地样本中。

D矿脉形成的条件与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时的地质条件很相像,所以那些形同“僵尸”的微生物原本就是一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藏地底,又缺乏活力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微生物,竟能散布在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地方,人们对此难以想象。

B微生物跟随地球板块漂移的观点,可以解释北美洲地下的微生物与亚洲海底的微生物为什么如此相像。

C无论是“趋同进化”说,还是跟随地球板块漂移说,都可以很好地解释生活在地下的微生物何以散布这么远,因此两种观点都对。

D在地表,不同的地方即使自然条件相似,生活的物种也很不一样,而在地表以下,微生物的情况可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