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中颈联“                        ”含有八层意思。

(2)荀子《劝学》中用比喻手法,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语句是“               

              ,             。”

(3)“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作客”“螯”“鳝”“躁”“濯”“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乌江亭长檥船待 檥,通“舣”,檥船使船靠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以:率领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向东

C.其两骑耳                 亡:失去

D.籍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2.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直接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地,看似偶然的情节说明项羽丧失人心,同时也看出他不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B.由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三个细节描写中,显示出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在文中项羽反复强调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D.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穷途,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