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两句表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美好理想、即使献出生命也不后悔的精神。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3)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 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咸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石崇重含淳行,赠以甘旨,含谢而不受。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

本州辟,不就。东宫初,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

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每日自尝药馔      省:察看

B.东宫初           建:建造

C.讨苏峻功          豫:参与

D.为恶露           彰:清楚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B.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C.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D.或问其/故答曰/病者/绵昧生理/未全既不能进啖/又未识人惠/若当谬留/岂施者之意也

3.下列对文中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少时以孝悌闻名乡里。其兄颜畿有病,颜含却放弃一切家务,辛勤服侍,十几年如一日,江南豪右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美味以表敬意。

B.颜含很有政治才能,见解切中时弊。他指出:在朝廷的军队年年出动,民力耗尽,而南北豪强竞相招募游民的情况下,令官员忧虑的是国家空虚而豪强充盈的情况。

C.颜含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有人想巴结王导,征求他的意见,他没有附和;强权人物桓温请求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他因为桓温的权位达到了极点,没有答应。

D.颜含儒雅质朴,品行敦厚,因此深受晋成帝的器重;为他办丧事期间邻居家失火,移动棺材时绳索又断了,火即将烧到棺材时就灭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德行感动了神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

(2)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

B.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

C.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

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

B.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

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

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书画作伪让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 其方式包括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

B.后人以挖掉旧款改署新款的方式,把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的作品《阔渚晴峰图》伪造成了北宋名家的山水画。

C.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但因为作伪者的粗心,最终被辨认出来。

D.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但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因而让造假者越发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