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

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

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

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

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

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

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

B.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

C.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

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

B.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

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

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书画作伪让名家的赝品充斥泛滥, 其方式包括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

B.后人以挖掉旧款改署新款的方式,把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的作品《阔渚晴峰图》伪造成了北宋名家的山水画。

C.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但因为作伪者的粗心,最终被辨认出来。

D.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但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因而让造假者越发猖獗。

 

答案:
1.B 2.A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曲解文意。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本题中A项就是曲解文意。 3.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项,偷换概念。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木头人 张侗

①春节回家,我放下沉甸甸的东西,母亲就撵着我们去看奶奶。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们,奶奶认不得人了,还说胡话。

②奶奶坐在老屋屋檐下的圈椅里,木头人般的安静,听见动静,她抬起头微眯着眼望着走近她的人,目光空洞而散乱。

③“奶奶,是我。”我喊着奔过去,抓起她枯枝般的手紧攥着。“你是谁?”我愣怔片刻,奶奶真不认识我了。我有些急躁地大叫着:“我是您孙子啊。”

④奶奶说:“俺孙子来了。”她抬起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头,耳朵,下巴 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我拿手帮奶奶擦着眼角的泪水,手顺势在奶奶脸上轻轻滑过。

⑤大概因我的到来,奶奶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奶奶说起我的到来,有着隐约的幽怨嗔怪;说起我的出息,则挺了挺身子坐周正,轻咳两声,透着兴奋自豪。缄默寡言的老人不见了,奶奶生动起来,而我有些无措,也更加无言。

⑥奶奶枯白的头发,像顶着一层薄而瘦的草木灰烬,被风雨侵蚀,上面又落满了严霜。

以为我看身后的老房子,她絮絮叨叨说起老屋的好,吊上草帘子,门边和窗户周围塞紧了新稻草,屋里就守得住热乎气。我劝奶奶搬过去和我父母同住,奶奶固执倔强,发了天大的脾气,说从迈入张家大门就住在老屋里,咋能就随便搬走?我不知道奶奶指的“随便”是什么,我记得奶奶说她搬走老屋就空了,空了的老屋就滋生死气。有人住,屋子再老,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儿死气。

⑦一群麻雀飞过去。奶奶说:“那是住在咱家的一群。你看,飞在最前嗉子最鼓的那只老雀子,翅膀多硬,每次我撒一把麦子都是它最先下来。”奶奶说:“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麻雀就会认得。那是家啊。心再野再大,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奶奶的手上更加温热,而肩背却屈服般的弯曲下去,被岁月的锤头无情击打着,像要狠命揳进这破败的老屋中。

⑧奶奶忽然俯在我耳边说:“待会我们就玩木头人。”这骤然陌生的话题让我呆愣住。 ⑨奶奶是不是糊涂了?奶奶转着灵动而潮湿的眼睛仰看着我。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吭吭两声,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佯装,她狡黠地微笑着,这是我浸入骨髓般熟悉的笑容。我和奶奶互相看着,带着泪花的微笑里交换着彼此都懂的宽宥。

⑩饭后的离去更让我心生不忍。奶奶像个孩子看见大人要出门似的纠缠不舍,无论怎么说,她都耍横使赖般地紧拽住我的衣后襟不撒手。拉扯缓行到了门口,奶奶满眼泪水,母亲掰扯掉她的手,她又扯拽住,母亲颇使了些力气拍打掉她的手,她却踉跄着前行一大步堵在门口,母亲赶紧架住她颤巍巍站定。我含着泪说:“奶奶,现在我们就玩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奶奶微微颔首,汪在眼里的泪落下来。我狠心转身,撒开步子近乎残忍地迈动了第一步,逃也似地离去

(11)直到走出村口,我回身看着老屋的方向,我想到年迈的奶奶呆坐在圈椅上,望着门口,屋檐低矮,阳光里弥漫着焦糊的味道。黑白照片里才有的经年发黄般的温馨记忆,让我泪水模糊了双眼。老屋已显出岁月难掩的沧桑,那些缝隙虽然被干枯的丝瓜秧遮盖住,但是阔大的院落里却藏着曲终人散后的孤寂与凄凉。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都会执著地显露出来。生命中不曾拥有的,也会如影随形般的俱来。

(12)一阵冷风袭来,我战栗着,顿生风吹油尽灯枯前的恍惚,奶奶九十多岁了,父母也七十多岁了,我却不能常在跟前,我感到了撕裂般的疼痛。

(13)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

(选自2014年3月《人民日报》副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写春节回家时母亲“撵着我们去看奶奶”,是因为奶奶的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而我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望她老人家。

B.第④段中“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一句表现出奶奶因我的到来而激动不已,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落。

C.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将奶奶的“生动”与我的“无言”对比,突出表现了奶奶对我时时刻刻的牵挂,也表现了我的内疚和不安。

D.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朴实的情怀、无奈的喟叹和深刻的反思,直接表达出守护乡土、坚守传统的情结。

E.文中两次描写老屋,表现老屋的温暖与破败,表达出一种沧桑之感,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怀念与忧思,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命题。

2.第⑦关于老麻雀与奶奶的描述,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解释结尾“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这句话在文中的

含意。

4.结合全文,探究“木头人”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笔尖上的中国

美丽无声的乡音在笔尖上轻轻滑动,笔尖上的中国被每一双黑眼睛认同。书法,是中国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5000年历史的载体,也是每一位天涯海角炎黄子孙一眼识别的同根标识。古都牌楼上的斗方或门楣上牌匾以及香案上牌位的墨迹,都令我们认祖归宗的血脉偾张;谁家堂屋里高悬的一幅中堂,则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慈爱的高堂。那笔酣墨浓的书写,便是情真意切的思乡。

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透过竹叶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书写,不光是修身养性,或抒发情怀,更是一种认祖归宗、祭奠先人的庄严仪式。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不断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执一管毛笔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正与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以正确的姿势和姿态处世,就是从习字开始。

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如同传说中的龙马背负河图,神龟驮出洛书,乃文明开创之征兆。况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史有颜鲁公颜真卿垂范后世,“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最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最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皆取材于大自然,文人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擅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炽热情愫,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 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我相信,热爱书写的民族能够把过去写进历史,也能够把历史写进未来。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书写得出。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和感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君子能以正确的姿态处世都必须从习字开始。

B.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他因端严被人疏远。

C.书法因具有艺术的灵光而比日、月、雪、雨、风更高明。

D.绝妙的书法有美的形式,更有自然、社会、人生的内蕴。

2.从全文看,下列对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价值,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汉字令我们血脉偾张,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的双亲。

B.书写汉字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更是一种酝酿胸襟的心灵体操。

C.书写汉字能让文人墨迹携带自然之灵气,欣赏书写能体会到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D.书写汉字能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能够让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