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黑洞”是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极大的天体,产生的引力场如此强大,________任何物体包括光线都无法逃逸。

(2)国家发改委决定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包括与企业________的受理商标注册费、机动车抵押登记费等都相应下调。

(3)美国“棱镜门”事件泄密者斯诺登选择俄罗斯避难最安全,因为在莫斯科美国的情报机构________,无法动他一根汗毛。

A以至     息息相关     鞭长莫及

B以致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C以至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D以致     息息相关     鞭长莫及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以至:连词,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根据第(1)句语境,应用“以致”。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相连。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根据第(2)句语境,应用“息息相关”。鞭长莫及:原意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根据第(3)句语境,应用“鞭长莫及”。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同义词的选用题,最重要的是分析填充句所涉及的具体语境,注意整体性和联系性,把选项与原文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做到形合、意合、境合。它包括语境法、突点法、较异法以及代入法。1.语境法。“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是在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2.突点法。即寻找突破点来解题的方法,因为同义词的辨析往往有多个子选项,只要我们从自己最熟悉或最敢肯定的子选项入手,就可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3.较异法。就是去同较异的方法。我们往往可以去掉选项中相同的成分,通过比较相异的成分,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4.代入法。就是将要辨析的同义词代入原句试读,凭借语感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代入试读,如果觉得语序语意连贯,文脉畅通,就可确定为正确选项,当然运用此法要以特别强的语感能力为前提,否则“跟着感觉走”就可能出错。本题,解答的要领就是要抓住每一处的语境,同时,注重辨析“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二个成语的意思差别。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带走一片云彩

——送别曾华鹏先生

吴周文

1去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仿佛沐浴于漫天飞雪,又仿佛身陷冰河。就在立春的前几天,我的老师、扬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曾华鹏教授,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他正如那首诗所吟诵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

3最初得知老师身陷沉疴,是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我请几位毕业生吃便饭,一位博士表示不能赴约,在电话里吞吞吐吐,无奈之下才说,正在陪曾老师在医院做检查,老师交代不可声张。后来,曾老师悄悄地住进了医院,谢绝同事、朋友、学生去探望。月余之后,我去看望老师,他笑谈生死:活了八十多,不折腾了,实行“三不”政策——不开刀,不化疗,不放疗。就这样,他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最低调的维持。

4老师一辈子低调。虽然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扬州市两届政协副主席、多届的扬州大学文学系主任,虽然头上还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个学术团体的副会长、理事之类的头衔,可他从没把这些“云彩”当成可以炫耀的事,却悄悄地把它们扔到“爪哇国”里去。他人淡如菊,智者自清,过着穷教师最简单的生活。直到晚年,他一家人还住在校园一角那个黑暗、潮湿、破旧,总面积不到100平米的宅子里,这与他的名望和地位相去甚远。然而,他乐意,安贫,将名利抛在身后,无怨无悔。在每年的研究生见面会上,他都要对门生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给导师送礼,要求师生自律自廉,让文学院的这个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抱朴守真的净土。

5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上,曾老师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老师是该专业同辈学者中的人杰与权威。我初到扬州师院读书,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人民文学》杂志上他与范伯群教授合作的《郁达夫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思想普遍僵化,这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作家论得以在那个时候诞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解放以及研究的开拓性与先锋性。之后,曾师又与范师合作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上。曾师与范伯群教授被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双子星座,而为同辈和后辈学者所敬仰。

6曾老师把自己永远定格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终极的使命。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最想见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学生。弥留之际,毕飞宇和吴义勤来了,他各牵着他俩的一只手。毕飞宇如此描述:“他认出了我们……先生大约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很急,满脸涨得通红,他的手开始晃动……先生的手就那么晃啊晃,一直晃到我们离开。”先生将一生的智慧、知识和仁爱,润物无声地奉献给弟子,他将此视为生命中最大的荣耀。

7告别仪式上见到了老师的遗像,那大概是在病榻上与学生谈笑时拍下的,清癯的微笑是那么的真诚,又流露出平时难得一见的满足。老师的一生总是低调、俯首做人,只有在面对他的学生之时,才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孩童一般将笑意绽放在脸上。此刻,老师应该欣慰地走了——就在会场的左边,由学科掌门人徐德明教授领头,依次站着老师教授过的、大多已经成为栋梁之才的50多位研究生,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散立在会场中间的大队伍里。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江西、江苏数省市,哀泪盈眶,泣不成声。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老师一生坚守做人做学问的原则,是学生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8我跟随老师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近50年之久,是受诲于老师道德文章最多者。所以,在众人行告别礼拜之后,我第一个以 “老”学生的身份跪地磕头。我心里默念:清廉才能养仁,两袖清风方可厚德载物。曾老师,您把什么都抛下了,但您的君子人师之风范,将会永远延绵在弟子们的心里。

9老师,您可以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

(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

1.谈谈你对文中“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这句话的理解。

2.试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表现手法。

3.综观全文,概括作者笔下曾老师的特点。

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老师,您可以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满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