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词人纵马驰骋,“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词人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表现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词人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 2.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含着词人的喜悦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该题从关键词“收拾耦耕身”入手分析情感。 2. 试题分析:“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该题中考核“表现手法”。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①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都下为之大哗。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朱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①貂珰:宦官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即讲拱俟                     辍:停止

B.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   报:报告

C.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会试。   典:主持

D.门逾年,                         杜:关闭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B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C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D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

B.道南在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下诏怪罪自己,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遇事有操守和主张,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赏识。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愤而请求辞职。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

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诗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单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C.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D.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