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①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都下为之大哗。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朱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①貂珰:宦官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即讲拱俟                     辍:停止

B.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   报:报告

C.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会试。   典:主持

D.门逾年,                         杜:关闭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B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C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D道南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

B.道南在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下诏怪罪自己,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遇事有操守和主张,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赏识。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愤而请求辞职。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

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答案:
1.B 2.B 3.C 4.①过了很久才入朝,按照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后才到任。(始1分 ,“故事1分 受官1分 莅任1分 ,句意1分)。②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已经很严重,请立刻罢免。(堪1分,然1分,嫚骂1分 辱1分“使……辱” 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的运用。B项,报:批复。(①<动>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②<动>报恩;报答。《陈情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③<动>报仇;报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动>答复;回信。《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⑤<动>到……去,前往。《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报告”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诏令”“下”“戍”“ 除”,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皇帝赏识” “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等内容可知,“一生没有得到皇帝赏识”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C项——“一生没有得到皇帝赏识”,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始1分 ,“故事1分 受官1分 莅任1分 ,句意1分;(2)堪1分,然1分,嫚骂1分 辱1分“使……辱” 句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又趁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诏怪罪自己,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才到任。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跟他说,皇帝命令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这之前,汤宾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恨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朱堦也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他的继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诗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单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C.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D.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