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聂鑫森

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八旬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却移动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于下笔之前,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黄云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壶,他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

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

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是一个乡村教师。我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是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他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又极为倾服。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极快,为的是怕耽误黄云山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呵”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他把一只手习惯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浑厚华滋。

黄云山激动起来,大声说:“恕老朽怠慢,请进!”

他们一起走进画室。

黄云山问:“除了此画,还有吗?”

“旅行袋里还有二十余幅,其他的都在家里。”

“待我净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亲的大手笔。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

黄云山净了手,又擦拭干净,忙给秋小峦沏上一杯茶,再寻出一个铜香炉,插上一根点着的檀香。

满室芬芳。

黄云山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长叹一声,说:“能得积墨妙处的有明末清初的龚贤,现代画家中,就要数黄宾虹和你父亲了。可惜这两位也都先后过世,悲哉!悲哉!从你父亲的用纸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从画面上又看出他的豁达乐观和淡泊名利,我辈惭愧!”

他们坐下来亲切地交谈。黄云山问的很细,诸如秋溪谷的身世、师承、生活、读书……秋小峦虔诚地一一回答。

黄云山说:“你一定要进京来为你父亲办一个遗作展,他是一个进入美术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师。我给你写几封引荐信,让我的老友们开开眼,别高踞北京以为天下无人。费用、场地、新闻发布会,我们来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后,他站起来,向秋小峦鞠了一躬,说:“一是谢谢你的孝心,为了尊父的嘱托,不远千里而来;二是请你原谅我的失礼,差点与一位大师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峦忍不住大声恸哭起来。

看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秋小峦慌忙站起来,揩干泪,说:“笔樵先生,我该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两个月后,“秋溪谷先生遗作展”在北京的美术馆举行,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在众多记者和名流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黄云山真诚地对秋小峦说:“我愿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换你父亲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时时展读,与他倾心交谈!”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来。

(选自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大师”为线索,写了一个已故民间绘画大师被发现,其遗作被推出的过程。

B.小说开头写门铃小心翼翼地响起,表现秋小峦拜见黄云山时谨慎礼貌的心理。

C.“国有颜回而不知,我深以为耻!”的意思是说,黄云山先生认为,我们国内有一个像颜回一样闻名的大师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耻。

D.小说写黄云山观画时净手焚香的细节,表达他对画作的珍视和对绘画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3.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

4.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

 

答案:
1.A C 2.“满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满屋子飘满浓郁的焚香之味;深层意思是满屋都飘散着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意思对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即内容上由接受鉴定画作转到欣赏推崇画作,情节上由故事发展转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对画作的接纳转到珍爱,由对画家的“相识”发展到敬重。(意思对即可) 3.一是被黄先生的真诚所感动;二是想到“父亲”的遗作终于能被绘画大师所认可并向外推介而高兴,三是为“父亲”过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画作在北京美术馆展出而遗憾。(能写出两点即可)。 4.参考答案:(意图)①歌颂主人公黄云山倾力向世人推举已故民间绘画大师及其艺术珍品的高风亮节;②对一些凭借环境优势而自傲自大、孤陋寡闻的艺术家进行善意的批评;③歌颂像在秋小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尽孝传统美德;④呼吁艺术家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发现并珍爱民间艺术家及其艺术珍品。(能答出三点即可)(学习)①助人为乐的精神;②虚怀若谷,眼睛向下的艺术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价推介民间艺术家,珍藏民间艺术珍品的精神;④敢于批评绘画界不正之风的正直品格。(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A项,小说是以黄云山对“陌生汉子”的感情变化为线索;C项“像颜回一样闻名”错,原意是说国内有这样一个像颜回一样默默住在僻壤民间的真正大师。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本题的A项是针对小说的结构设题,C项是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请你简要说说‘满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句子的含意,二是段落的作用。对于前者,应结合文意,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理解含意,特别是抓住“芬芳”理解,表面意思是焚香之味,深层意是秋溪谷先生绘画的墨香。同时该题又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满室芬芳”在文中独立成段,这种情况一般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1)确认指定内容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答题模式:(1)该段文字记叙(描写、引用)…… ,(2)与上文(下文或文中的什么)……形成对比(映衬),从而突出(表现、抒发)……/或:渲染(烘托、营造)……,突出(表现、抒发) ……/或:引出后文对……的议论(抒情)。比如本题,“满室芬芳”在文中处于中间,且是独立成段,故应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此处“恸哭”的原因很多,为父亲一生的努力终于被认可而哭,为父亲没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承认而哭,为父亲追求艺术一生艰辛而哭等。感情也比较复杂,有感动,有高兴,还有伤心遗憾。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借助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比如“黄云山先生给秋小峦鞠躬后秋小峦恸哭的原因”,应考虑鞠躬的原因,然后再分析“恸哭”的原因,回到文本可以找出秋小峦此行的目的,可以找到他所说的话,比如“请您看一看这张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还可以找出黄先生的评价,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即可。 4. 试题分析:“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你认为我们应从主人公黄云山先生身上学些什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创作的意图,而是从黄先生身上学到什么。对于创作的意图,考生可以找出文中的人物、事件,结合这两者分析即可。比如对于黄云山推举已故民间大师作品的行为,作者是歌颂的;对于那些因环境优势而自高自大的艺术家是批评的,对于秋小峦的孝心是认可的等等。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情节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推荐试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有错别字或字迹潦草,该题不得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能够坦然地面对世人的赞誉与非议时用了这样的句子: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2)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3)在《滕王阁序》中,王勃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                    ”,这两句将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了高潮,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两句,以云鸟自喻,写出了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的愉悦心情。

(5)《诗经· 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

(6)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7)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8)《庄子·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人。少任侠自喜。明季为诸生。顺治初,师定江南,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自效。檄署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归。郊行,遇二卒掠女子,故与好语,夺其刀杀之,还女子其家。举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政负数万,系狱,启圣牒大府,悉为代偿。寻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

十三年,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圣祖命康亲王杰书统师进讨,启圣与子仪①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十四年,以王荐,超擢温处道佥事。

先是,精忠以书招郑锦,锦至复拒之,将士多为内应,锦遂取泉、漳二府,据厦门。启圣又使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十月,师入仙霞关,趋福建,精忠降。擢启圣福建布政使,率兵讨锦。吴三桂将韩大任骁勇善战,自赣入汀,谋与锦合。启圣说之降,简其部卒,得死士三千人,以为亲军。十六年,从康亲王尽取漳、泉地。锦遁归厦门。总督郎廷佐奏启圣与子仪屡著战功,赡军购马,具甲胄弓矢,糜白金五万,皆出私财,诏嘉奖。

方郑锦屡入寇,徙滨海居民入内地,民多荡析。复捐赀赎归难民二万余人,并请开海界、复民业,听降卒垦荒,民困渐。及锦死,子克爽其爵,称延平王,凡事皆决之于国轩等。启圣令知府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多以金帛间其党与。克爽乃遣使赍书,愿称臣入贡,不薙发登岸。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二十二年六月,琅进攻台湾,取澎湖。启圣驻厦门督馈运,以大舟载金、缯、货、米至军,大降卒,遣之归,台民果携贰。复设间使克爽与国轩互相猜,众莫为用。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七》,有删改)

【注】  ①仪:姚启圣的儿子姚仪。②郑锦:即郑经,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长子。③糜:花费。④薙发:清初,政府强迫汉人仿照满人习惯剃发留辫。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政负数万               课:赋税

B.听降卒垦荒,民困渐       苏:复苏

C.子克爽其爵               仍:沿袭

D.大降卒,遣之归           赉:赏赐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B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C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D琅遂定台湾/克爽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未几/疽发/背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启圣少时任侠,在通州游历时被当地土豪侮辱,即请求参军,担任通州知州时,抓捕了那位土豪并将他杖杀,报仇后就弃官回乡了。

B.吴三桂手下的将领韩大任骁勇善战,决定和郑经的反清部队会合,姚启圣能言善辩,劝降成功,并将投降的士兵全部编为自己的部队。

C.姚启圣和儿子姚仪屡建战功,还自己出资五万白金赡军购马,准备盔甲弓箭,总督郎廷佐向朝廷上奏,说其多次立下战功,朝廷下诏嘉奖姚启圣。

D.姚启圣关心百姓,体恤民情,曾帮助被士兵抢掠的女子回家,还曾自己捐资赎回两万多难民,并请求朝廷开放海界,恢复百姓的常业,让投降的士兵垦荒。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圣与子仪募健儿数百诣军,以策干王。

(2)启圣以闻,上不许,趣水师提督施琅进征。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语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徳忱《中华竹》)

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展旅游业。

B.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都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