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贬义词,情感色彩不对。B项休戚与共: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 可改为“息息相关”。C项不足:不值得;训:准则,教导,规范。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D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对象错配,如本题D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世纪老人顾毓琇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薄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顾毓琇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E.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2.顾毓琇被称为“传奇式人物”,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以及现实人生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又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傅求传》)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遣中使护筑,淮取土         绝:堵塞

B.请缮城屯兵,又熟户田           括:搜刮,搜求

C.求谓恩非携二者                 素:向来

D.春秋高,且病聩                 浸:渐渐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傅求善于平息乱局的一组是(      

①即黥吏置岭南  ②夷之得土,载以回舟  ③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    ④乃诏谕羌众,反其田  ⑤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  ⑥求不能决,反坐告者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求防微杜渐,做事通盘考虑。他设法使参与私铸铁钱的不法之徒破产,遏止了私铸铁钱之风;他还曾成功策划对泗州城墙的修复工作。

B.傅求执政为民,注重民族团结。他在朝廷用兵之时调节税收,惠及百姓的同时又保证了军粮供应;他还有效地团结了陇右的夏人,将田地归还他们。

C.傅求得人赏识,也曾被人非议。他因为才能出众先后得到吕夷简和文彦博的赏识,也曾因为未能处理好大将钱吉杀人案以及其他案件而遭非议。

D.傅求善于分析,不轻易用武力。他处理夷獠入侵和蕃官苏恩逃亡事件时,准确地分析了形势,没有贸然动武,从而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2)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

我们所处的文化时代是一个呈现为层次多样、层次认同和层次攀升的时代。认识文化构成的“多层次”有助于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仅有助于维护“多样性”的自觉,而且有助于引领 “攀升性”的自觉。

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评价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我国先哲关于“仁者人也”的精要表述,就包含着人的文化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相互建构的社会理想。

我们常能听到说某人“有水平,有文化”。“文化水平”作为对人的一种评价,是关乎“文化高低”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的是人的文化能力,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那么文化水平则更多地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但实质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以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为前提的,而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又必须体现为他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认知乃至创造能力上。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文化人”应成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其间人的认知和创造能力都会归结为“文化水平”。如同文化素质的不断完善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攀升的文化水平作为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之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共进的过程。

把“有涵养”视为一种文化人格评价,是较之“有水平”更高一层次的文化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在这个层次上来透视文化人格,你会发现“附庸风雅”者颇为多见 。风雅者,风度雅量之谓也。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而不是外表的矫饰,它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更需要情操的陶冶,它是一种文化人格,更是一种道德人格。也有人视“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是具有高度“文化涵养”的特征。文化涵养其实也是文化人的一种陶塑和一种充实,善陶塑、能充实才能攀升到“文化境界”的层次。

古人论诗曰“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化境界当然也是对高层次文化人格的评价。对于大多数文化人而言,其实也是缘自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如果说文化素质关乎“有无”的问题,文化水平关乎“高低”的问题,文化涵养关乎“厚薄”的问题,那么文化境界关乎的是“阔狭”的问题。说某人“有境界”是对其文化人格做最高级的评价。要达到理想的文化境界,有两个重要的取向:其一,面对民族智慧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要力求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去攀升。在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我们能否搭在巨人肩上甚至搂在巨人腰上都不是没有疑问的,我们对于文化境界的攀升确实有“路漫漫”的感觉。其二,面对人民大众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要力求投身这一大潮中去“弄潮”。不去顺应潮流、驾驭潮头,如何能预见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文化境界呢?

1.下列关于“文化人格的层次”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人格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文化素质、文化水平、文化涵养和文化境界。

B.文化人格的四个层次,分别关乎“有无”、“高低”、“厚薄”和“阔狭”的问题。

C.文化人格的层次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文化人格评价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境界,它是缘自大多数人的文化良知的一种追求。

2.下列对于“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素质”是对于一个人有无“文化”进行的评价,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文化水平”则是对于一个人“文化高低”的评价。

B.文化素质关乎的是个体自身的文化形象,文化水平则只体现在个体面向社会的文化建设中。

C.主体完善文化素质的自我建构与其在改造客体时的文化水平提升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D.“有涵养”是更高一层次的文化人格评价,与文化素质的评价相比,文化涵养似乎提升到对人的品位与格调的关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投身文化“泛漫化”的热浪中去“弄潮”,才能攀升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一“文化境界”的层次。

B.文化素质是对人的文化人格评价的基础层次,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基础。先哲“仁者人也”这一表述,就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程度这一思想。

C.每一个体文化素质的不断攀升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前提,也体现了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高。

D.文化涵养是一种内涵的养成,它需要人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尤其需要人们陶冶自己的情操,它体现的也是一种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