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19世纪以来,当面临大量数据时,社会都依赖于采样分析。但是采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拟数据时代的产物。如今,高性能数字技术的流行让我们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人为的限制。与局限在小数据范围相比,使用一切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第二个改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当我们测量事物的能力受限时,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和获取最精确的结果是可取的。如果购买者不知道牛群里有80头牛还是100头牛,那么交易就无法进行。直到今天,我们的数字技术依然建立在精准的基础上。我们假设只要电子数据表格把数据排序.数据库引擎就可以找出和我们检索的内容完全一致的检索记录。这种思维方式适用于掌握“小数据量”的情况,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精准地量化我们的记录。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差别。例如,一个小商店在晚上打烊的时候要把收银台里的每分钱都数清楚,但是我们不会、也不可能用“分”这个单位去精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

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相反,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会给我们提供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提醒的帮助已经足够大了。很多时候,大数据会告诉我们 “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但是,如何来监管一个算法系统呢?在信息化时代的早期,有一些政策专家就看到了信息化给人们的隐私权带来的威胁,社会也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规则体系来保障个人的信息安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这些规则都成了无用的马其诺防线。人们自愿在网络上分享信息,而这种分享的能力成为了网络服务的一个中心特征,大量个人信息的关联性可能变成某些事件发生的前兆,而这为信息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数据给社会带来的益处将是多方面的。因为大数据已经成为解决紧迫世界性问题,如抑制全球变暖、消除疾病、提高执政能力和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力武器。但是大数据时代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大数据技术给我们的机构和自身带来的改变。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样分析是信息缺乏时代和信息流通受限制的模拟数据时代的产物。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需要采样分析

B.在需要掌握“小数据量”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精准地量化我们的记录。

C.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这是由可以使用一切数据和我们对精确度的痴迷减弱造成的。

D.大数据已经成为解决紧迫世界性问题的一个有力武器。但它给我们的机构和自身带来的改变也可能成为巨大的挑战。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大数据,寻找事物间的相关关系”的一项是(      )

A.分析机票平均价格走势图,我们可以知道购买机票的最佳时机。

B把特定词条的检索频度与疾控中心多年的流感传播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预测冬季流感的传播。

C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我们需要搜集各个行业生产情况的确切数据。

D.大量电子医疗记录显示橙汁和阿司匹林的特定组合可治疗癌症,从而找到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有效运用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分析信息时要发生三个转变,而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

B.拥有了大数据,我们不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究底,只要掌握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我们可以放弃精确度,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

C.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不必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只要让数据自己“发声”,呈现事实。

D.大数据分析也带来了信息安全方面的弊端,对我们而言,危险不再是隐私的泄露,而是被预知的可能性。大数据时代也需要新的规章制度来保护个人权利。

 

答案:
1.A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为“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而不是“不再需要”,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本题中原文为“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所以重在比对词语“不再依赖”和“不再需要”,的说法,选项的说法明显过于绝对了。 2. 试题分析:原文是“我们不会、也不可能用‘分’这个单位去精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说明确切数据不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关注要点,而且这也不属于“寻找相关关系”的现象。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分句间是什么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有依据,尤其要看因果关系。原文是“我们不会、也不可能用‘分’这个单位去精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说明确切数据不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关注要点,而且这也不属于“寻找相关关系”的现象。仔细比对,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 3. 试题分析:原文是“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而不是“放弃”和“忽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本题中讲将“减弱”错解为“放弃”和“忽略”,就犯了错解词语的错误。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