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刺秦王》)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
(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3)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4)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遒”“意气”“萧萧”“麾下”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挥斥方遒”的“遒”是“强劲”的意思,“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萧萧”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高祖,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①也。

单父②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③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豁如:旷达,不拘礼法。②单父:地名。③厌:通“压”,压住,镇压。

1.对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进不满千钱,之堂下          坐:使……坐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改变,交换

C.前有大蛇径,愿还            当:阻挡,阻拦

D.因众,众不敢不听            劫:强迫,威逼

2.全都体现汉高祖刘邦“意豁如也”的一组是(    

①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②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③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④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⑤高祖即自疑,亡匿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邦有帝王之相。善于为他人相面的吕公第一次看到刘邦的“状貌”就非常敬重他。

B.刘邦对形势分析准确。他预计到达目的地时,“徒”会都逃走,主动释放了他们。

C.刘邦有神秘色彩。“醉斩白蛇”“天子之气”,在当时为刘邦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D.刘邦相应陈涉起义。刘邦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主动提出带领沛县相应义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人曰:“妪子何为见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称为“经典”。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然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的“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更是巨大的反传统运动,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1988 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就收入了1917 年以来70 年间诗人、诗评家764 人,诗集4244 部,诗评论集306 部。最近20 年产量更高。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

优秀诗人和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在解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诗人更会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有关“新诗为何难有‘经典’”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常常肩负社会责任,而新诗过多承载社会功能会伤及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B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C过去百年的新诗创作,优秀诗人太少,又普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诗作多庸品少精品,堪甚至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D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功近利,不再推敲琢磨。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雪莱和曹丕有关诗歌的阐述,表明诗歌在社会变革时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B通过“诗界革命”“白话诗运动”,普通人不仅具有了写诗的权利也提高了写诗的能力。

C新诗产量高,不乏优秀作品,而诗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对而言是最薄弱的。

D在诗歌领域,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的“合法性”,是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

3.下列各项中,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新诗大辞典》收入了1917 年以来70 年间诗人、诗评家764 人,诗集4244 部,诗评论集306 最近20 年产量更高但经典作品却不多。

B著名文体造就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经典,优秀作品自成经典,所以造就著名诗人,形成著名诗派就能产生很多经典诗作。

C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密切相关。

D由于我们正处在重要变革时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建设经验,如果再努力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新诗就有可能走上经典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