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高祖,姓刘氏,字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①也。

单父②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③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豁如:旷达,不拘礼法。②单父:地名。③厌:通“压”,压住,镇压。

1.对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进不满千钱,之堂下          坐:使……坐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改变,交换

C.前有大蛇径,愿还            当:阻挡,阻拦

D.因众,众不敢不听            劫:强迫,威逼

2.全都体现汉高祖刘邦“意豁如也”的一组是(    

①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②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③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④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⑤高祖即自疑,亡匿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刘邦有帝王之相。善于为他人相面的吕公第一次看到刘邦的“状貌”就非常敬重他。

B.刘邦对形势分析准确。他预计到达目的地时,“徒”会都逃走,主动释放了他们。

C.刘邦有神秘色彩。“醉斩白蛇”“天子之气”,在当时为刘邦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D.刘邦相应陈涉起义。刘邦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主动提出带领沛县相应义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人曰:“妪子何为见杀?”

 

答案:
1.B 2.C 3.D 4. (1)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 (2)别人问:“您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中“易”,根据前后文意“诸吏”可知,“易”为动词词性。根据后文“乃绐为谒曰”可知,“易”译为“轻视,瞧不起”。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幸”后面连接的是“长沙”,地名,解释为“希望”,显然不能搭配,可以判断选项错误。“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中“易”,根据前后文意“诸吏”可知,“易”为动词词性。根据后文“乃绐为谒曰”可知,“易”译为“轻视,瞧不起”。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②是对刘邦面对的现状的陈述;⑤是刘邦自我保护的措施;⑥他人对刘邦的态度。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汉高祖刘邦”,品质是““意豁如也”,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②是对刘邦面对的现状的陈述;⑤是刘邦自我保护的措施;⑥他人对刘邦的态度。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根据文本第三节“沛令恐,欲以沛应涉。”可知,想要带领沛县相应陈涉的是沛令,而非刘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D项根据文本第三节“沛令恐,欲以沛应涉。”可知,想要带领沛县相应陈涉的是沛令,而非刘邦。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找出人名、地名,“单父”“吕公”,几个动词需要注意,“善”考查平时积累,译为“与交好”,“家”,译为安家,补出省略的介词“于”;第二句宾语前置,被动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本题的“单父”“吕公”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特殊句式要体现,第二句宾语前置,被动句。 【参考译文】 高祖姓刘,字季。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不拘礼法。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秦始皇帝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高祖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边躲避起来,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高祖奇怪地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陈胜等在蕲县起事,打到陈地的时候,自称为王,定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许多郡县都杀了他们的长官来响应陈涉。沛县县令非常惊恐,也想率领沛县的人响应陈涉。于是狱椽曹参、主吏萧何说:“您作为秦朝的官吏,现在想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子弟起义,恐怕没有人会听从命令。希望您召回那些在外逃亡的人,大约可召集到几百人,用他们来胁迫众人,众人就不敢不听从命令了。”于是派樊哙去叫刘季。这时,刘季的追随者已经有几十人或者到一百人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称为“经典”。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然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的“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更是巨大的反传统运动,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1988 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就收入了1917 年以来70 年间诗人、诗评家764 人,诗集4244 部,诗评论集306 部。最近20 年产量更高。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

优秀诗人和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在解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诗人更会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有关“新诗为何难有‘经典’”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常常肩负社会责任,而新诗过多承载社会功能会伤及审美意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B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C过去百年的新诗创作,优秀诗人太少,又普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诗作多庸品少精品,堪甚至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D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很多诗人急功近利,不再推敲琢磨。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雪莱和曹丕有关诗歌的阐述,表明诗歌在社会变革时期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B通过“诗界革命”“白话诗运动”,普通人不仅具有了写诗的权利也提高了写诗的能力。

C新诗产量高,不乏优秀作品,而诗体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对而言是最薄弱的。

D在诗歌领域,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的“合法性”,是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

3.下列各项中,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中国新诗大辞典》收入了1917 年以来70 年间诗人、诗评家764 人,诗集4244 部,诗评论集306 最近20 年产量更高但经典作品却不多。

B著名文体造就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经典,优秀作品自成经典,所以造就著名诗人,形成著名诗派就能产生很多经典诗作。

C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密切相关。

D由于我们正处在重要变革时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建设经验,如果再努力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新诗就有可能走上经典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