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穿越死亡的父爱

陈凤优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看着我日渐消瘦,他的眸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自言自语:“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他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父亲不死心,他跟医生商量,要给我再做一遍检查。但他把检查单递进那扇小窗后,就默默地走开了。检查室里进来一位医生,是父亲托人找的一位熟人,父亲想让他来帮自己看个明白。

半个小时后,那位医生出去了。我悄悄地扒着门缝往外看,父亲一看到他的脸,仿佛心里的一盏灯灭掉了,脸色由焦急变成了黯淡,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果然,那位医生叹了口气:“唉,太年轻了,真可惜……”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过了一会儿,他吃力地站起身。我赶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跟他回到病房。他一直沉默地往回走,但扭头看我的时候,脸上却溢满了微笑:“没什么事,只要做了手术,就会好的。”

过了一会儿,父亲去了医生办公室,回来后对我说:“明天就可以手术。”就在我准备进手术室前,父亲忽然把大姐叫了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见大姐一个人回到我的身边。我有些慌了,拉住大姐的手,连声问:“爸呢?”大姐说他有点儿事,马上就来。

手推车把我推出了病房,行进在长长的走廊上,家人都跟在后面,谁也不说话,只听见“嚓嚓”的脚步声。这时,传来“祝你生日快乐”的铃声,这是我给父亲调的手机铃声!循着铃声,我使劲将脑袋往后仰,终于发现父亲站在走廊的尽头。远远望去,他是那样苍老,他肩头耸动,压抑着哭声,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的眼泪。

我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师给我打了一针,我的身体慢慢失去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一张圆圆的脸靠近了,轻轻地对我说:“别怕,是良性的。”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却没有多惊喜。我流着泪,最先想到的就是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

从手术室里出来,我又被送回病房。父亲却不在,大姐说父亲去买东西了。顿了一下,大姐又说,父亲走之前叮嘱说,手术完了一定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不知哪来的力气,挣扎着说:“给我电话!”

大姐掏出手机,拨通了父亲的号码,放到我耳边。“嘟……嘟……”电话声响了一会儿,听筒里终于传来父亲的声音,沙哑又克制:“手术完了吗?怎么样?”

我感到一阵心酸,憋了半天,才哽咽着说出手术的结果。过了许久,突然传来父亲的哭声,那苍老、喑哑的抽泣声,像委屈,更像一种释放,穿透我的耳膜,慢慢地浸透我的每一根神经。

我张张嘴,想大喊一声“爸爸”,嗓子却忽然嘶哑,耳边湿漉漉一片。那一刻,我只想伸手去抱一抱我的老父亲。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穿越死亡的父爱”为标题,表达了对“父爱”的由衷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开头写“我”肚子疼得厉害,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查不出个所以然,委婉地讽刺了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

C.“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内心的极度痛苦。

D.当“我”得知肿瘤是良性的,却没有太多惊喜,因为父亲为了给“我”治病,已经背起了沉重的债务。

E.文章围绕为“我”治病这一中心事件,刻画了一位感人的父亲形象,在叙事中流露了真挚的情感。

2.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父亲这一形象,请举例分析。

3.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哭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文中父亲因为担心儿子,有意隐瞒儿子严重的病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类似的事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请举例谈谈。

 

答案:
1.BD 2.①动作描写。如“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表现了父亲的强颜欢笑。②语言描写。如“没什么事,只要做了手术,就会好的”,形象地展现了父亲故作轻松和对儿子隐瞒病情的行为。③神态描写。如“眼巴巴地望着我”“他的眸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形象地写出父亲内心的极度担忧。(每点2分) 3.文中两次写到父亲的哭声,第一次是在手术前,在走廊的尽头,父亲“肩头宋东,压抑着哭声”,表现父亲内心极度悲痛却又不能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第二次是在得知儿子的肿瘤是良性的以后,父亲“苍老、喑哑的抽泣声”,表现的是父亲内心的悲痛和委屈终于得到释放。 4.示例一:我赞成这种做法。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一旦知道自己得的是绝症,心理上将承受巨大的。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这时家属最好的做法就是隐瞒病情。文中的父亲对儿子隐瞒病情,正是出于伟大而无私的爱,可敬可佩,令人感动。举例略。示例二:我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患者是非常敏感的,对患者隐瞒病情是很难的,就如文中的“我”,实际上也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一旦患者因为家属隐瞒病情而产生了孤独感,对于疾病的治疗是很不利的。隐瞒病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举例略。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B项错在“讽刺了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属无中生有。D项,错在“背起了沉重的债务”,原文无此信息,原文讲述的是父亲为了给“我”治病,内心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所以选BD。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在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尤其是散文类阅读题,多项选择题的设置往往有一些陷阱,分析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等角度来仔细分析选项是否正确。看似合理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断章取义,只有通读全文,才能看出其破绽。解答此类题,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判断。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选项D就犯了于文无依据的错误。 2.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运用的描写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常见的描写方法和文本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例如,“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表现了父亲的强颜欢笑。这是采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父亲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答题时,要注意采用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3.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文中描写父亲哭的几次情景,然后根据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分析父亲的情感。例如,第一次是在手术前,在走廊的尽头,父亲“肩头宋东,压抑着哭声”,表现父亲内心极度悲痛却又不能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策略一: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所谓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读文章时,要学会找到关键性的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学会从关键性语句入手。策略二: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策略三: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十分充分地外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我们理解、推敲的凭借。运用这一策略,在依据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策略四:根据人、景描写,分析情感态度。“他山之石可攻玉”,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其情感态度。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景物的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或相关的情感;对人物的外在描写,也往往是为了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及性格特征。所以,我们在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关于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由表及里,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人物心理或情感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先分析和概述父亲隐瞒儿子病情的严重的目的和做法,然后再对这种做法进行评价,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父亲的这一做法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符合文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强调个性决不是不要文本,不要原则,无根据的乱发意见不是探究的要求。注重事理,讲求规律。探究应建立在对事理的尊重,对规律的肯定的前提下。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小说来讲,因为人物形象的把握,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事,通过这个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晋昭公时,赵简子专国事。疾,五日不知人,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肴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简子寤。

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扁鹊仰天叹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

中庶子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未卒,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节选自《史记·扁鹊太仓列传》)

【注】①帝:天帝。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B.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C.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D.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

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从官。历代沿置。

C.鸡鸣: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D.《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和《战国策》《左传》一样,同属纪传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做客馆的主管时偶遇长桑君,时常恭敬地对待他。后来长桑君拿出一种药给扁鹊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后,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

B.扁鹊为晋国大夫赵简子诊病,断定晋国将要大乱,之后会有人称霸而且称霸不久就会死去霸主的儿子将让国家男女淫乱。

C.扁鹊治病不需给病人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因为他根据病人外表症候,就能推知内部的病机;诊察到内部的病机,就能推知外表的病症。

D.扁鹊让弟子子阳磨好针具,取太子的三阳五会之穴,不一会,太子就苏醒了

4.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⑵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

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

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

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

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节选自吕进《熟读<新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B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

C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

D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

B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

C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D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B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

C西方诗学推崇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

D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