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1.有人说本诗颔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好像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试赏析其中的“妙趣”。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重九之日本应饮酒赏菊,可是诗人却是因病戒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颔联的“妙趣”,“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分析颔联的“妙趣”,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于是诗人带着强烈主观情绪向菊花发号施令“从此不须开”!此句好象有些任性,但却妙趣神来,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的生活遭遇使然,从而更突出了诗人艰难困苦的境况。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析的时候借助“抱病”“菊花从此不须开”“弟妹萧条各何”“干戈衰谢”等表达思亲怀乡的愁思。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忧国忧民的情怀。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言出,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太史公曰:孔子称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仁与余善,余故并论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 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C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D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2.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为司的长官。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是南方方言。

B箕踞意思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髡钳是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D“顿首指跪而头叩地。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行礼时,头碰地停留一段时间起,也称稽首。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田叔为孟舒辩护、审理梁王和任相鲁国几件事,使之个性鲜明,形象丰满。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D.文末叙述田叔之子田仁不肯接受祠金从侧面表现了田叔严于律己的品格,是文章安排结构上的精彩一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我想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北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这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外部、内部以及家具风格上。

B.北欧人使传统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C.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逐步衰败,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无法达到,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了破坏。

D.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成功过渡一方面来自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来自公众的认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