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悲 惨 命 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篇小说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

B.小说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用细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勾勒,读起来幽默风趣、兴味盎然。

C.作者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

D.作者以“第三者”的角度,用不免有些夸张的笔触,准确刻画出自己所见所闻的社会现实。轻松和消遣都只是表面,幽默则不无深意,底下还隐藏着更多内涵。

E.面对朋友夫妇的热情挽留,忠厚、规矩的动三不愿失礼,一次次地强迫自己留下来,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友好,这也正是作者热情的呼唤。

2.小说中的动三和他朋友夫妇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被誉为是英国的莫泊桑。有人评价说毛姆不同于许多作家之处就是他从不愿把自己的作品打造得道貌岸然,也无意用先知的口气指导蒙昧的读者们该如何生活,他只是不动声色的表达立场。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经历对小说的主题加以探究。(8分)

 

答案:
1.C D 2.动三:①过于忠厚、规矩;②不善辞令;③犹豫不决;④迂腐、呆板。(3分)夫妇:①假热情,假好客;②虚伪;③内心冷漠(3分) 3.①总领全篇,点明小说的主要内容--“动三拜访朋友觉得很难告辞”的故事。②伏笔手法,开篇的“告辞难”为最后动三死时说出的“再见”埋下伏笔(或答“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下文展开动三的故事作了必要铺垫”。)③开篇以“告辞难”表达作者观点,点明本文主旨。(言之成理即可,一点2分,三点6分。) 4.小说通过叙述动三去朋友家做客,却不懂得告辞而滞留主人家中直至患病离世的故事。毛姆在小说中用客观的语气叙述了这一故事,没有表现明显的情感倾向,但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动三迂腐、呆板的批评和对主人夫妇虚伪、冷漠的批判,揭示了那个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本篇小说看不出对“现代人荒诞与幻灭感”的揭示。 B项,小说主要采用白描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勾勒。(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墨线勾描物像而洋白菜颜色的一种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这种绘画技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为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 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E项,“朋友夫妇热情挽留”“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友好”错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是动三,在文本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表明他是一个忠厚、规矩的人;他每次想要提出离开时,都被女主人把话打断,说明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因为别人几句好客的话就勉强留下的举动,表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因为不会拒绝,不安地留在了别人家并遭受嘲讽,而最终患病离开,表明他的迂腐、呆板。主人夫妇,对动三一留再留,表现得十分热情、好客,内心却诅咒动三,后来男主人出言嘲讽,收动三的租金,反映了他们的假热情、好客,虚伪和内心冷漠。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开头一段话的作用,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内容上从它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等方面来回答,结构上从它对下文的铺垫来思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答题模式基本为通过叙述……故事,表扬或批评了……,揭露了……该题的主旨可以借助第一道选择题来理解。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 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疾疢(chèn):恶病。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屦以为食                     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                     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郁                       湮:堵塞

D.岁大饥                         直:一直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操劳的一组是(3分)

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            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    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

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    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5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2011年7月15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B.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古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前宽后狭的形状被寓以尊卑之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可以弹琴。

D.古琴较之其他中国乐器,更能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古琴一张,却可尽展文人雅士之傲骨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