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书法:立象以尽意

《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应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衍生出物象、卦象、意象、大象等名词。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象”,谓之“大象”。

汉字具有非常精密、细腻的结构感,本身已经在“立象”,书法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拓展。生活应用层面的文字书写,其单字造型的灵变范围非常有限,字与字之间只是追求一种鳞次栉比的齐整,而没有艺术化的组合关系。书法则无限拓宽单字结构体的变化,而且字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的“象”。这种书法之“象”更接近“道”的混沌。运控毛笔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用柔”思想。相对于“用刚”而言,“用柔”手段更为含蓄、复杂、细腻,更难以把握。“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柔活特性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有一种弥散着的特殊张力,这非常契合于“道”。

这样,文字之“象”乃升华为书法之“象”。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象”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所以,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意”,“象”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如果过于具体、繁复,就会僵化,不具备回味、想象的空间。因此,《周易·系辞》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然而,“大象无形”的追求显得过于虚无空疏。

权衡折中之下,书法的形式构成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匹配是最恰当、最理想的。书法主要是黑白二色,以点线组合实现空间分割,与其他艺术相比,其形式至为洗练简约。这种抽象、简练的形式构成,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此形成含蓄美感和多义效果,造成自由联想的阔大空间,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如此方能“尽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说:书法最重要的是“得其心”,而不是“逐其迹”。“象”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意”。

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即使文化领域的专家名人的毛笔字迹,也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尽意的第一个环节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伯牙学琴他的老师成连先生引导他移情于琴。张旭工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书法的不仅记录了创作者的即时情绪也呈现深层次的悠远情怀。这是一种高级情怀是文化情怀,更多地表现为文人情怀。书法家重视文化养成,才有可抒发之“意”。为此,我们应该倡导毛笔书写者有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同时明确文人在书法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在书法发展中肩负起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尽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总之,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意”在把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生动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的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如今,书法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而如果没有一个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前景不可能繁荣,只可能芜杂。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其文化地位才能得到确立。

(选自《光明日报》2013322有删改)

1.关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二气相摩相荡有而未形之时的混沌之谓之大象

B书法拓宽了单字结构体的变化和字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排比,而是穿插错落,艺术化地组合为浑然一体的“象”。

C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D书法之接近的混沌为了尽意涵盖无限之,“的形式必须平易简约。

2.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抽象、简练的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方能“尽意

B书法家必须把立起来才能表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

C.“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的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

D.“是一种依托更关键的是其背后的,“的支配下将多种文体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用柔本是运控毛笔的手段借此毛笔的柔软性可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弥散特殊的张力这非常契合于

B.“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所以书法家必须把立起来才能表

C.“尽意既需要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灌注到作品中又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理解和接受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D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并将其作为引领性的核心理念,书法的文化地位就能得到确立。

 

答案:
1.C 2.D 3.C 【解析】试题分析: 1.“各种形象化的东西”应为“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 2.“‘象’在‘意’的支配下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曲解文意,应为“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组合”。 3.A.“用柔”是中国文化的思想;B.强加因果;D.是“才能”不是“就能”。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孝与廉

肖群忠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在中国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廉实际上是为官之人对公共财物的道德态度,它实际上体现为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之德。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人有孝德就会有别的一切道德,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里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具有廉德的内涵,也被看作是诸侯之孝;如果不具备这种廉德,不能长守富贵,是对祖先的不孝。

第二,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做了好事,成了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赃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某些官员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第三,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贪官,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官员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上述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众权利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选自201312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廉德的基础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

B孝可以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在为官的过程中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

C廉能保证行孝具备廉德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反之则有可能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D孝与廉在中国古代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是分别处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

B廉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种廉德促成了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

C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能为官就已经是有成就的人,就一定能够光宗耀祖,也是孝亲的表现。

D有的人认为官员只要能孝顺父母就一定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夸大了孝文化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孝被认为是为人第一德一个人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B中国古代那些廉吏一生清廉为官不做贪赃枉法之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受牢狱之灾而辱没先祖。

C古代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古代更看重孝与廉这两者的统一性。

D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的道德资源对当前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