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孝与廉

肖群忠

孝与廉首先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就是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的称谓;而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第一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在中国古人看来孝是为人第一德,是诸种道德的基础。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廉实际上是为官之人对公共财物的道德态度,它实际上体现为对君主、国家的忠诚之德。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人有孝德就会有别的一切道德,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这里的“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具有廉德的内涵,也被看作是诸侯之孝;如果不具备这种廉德,不能长守富贵,是对祖先的不孝。

第二,不辱其亲的孝道责任感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不能做辱没父母的事。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做了好事,成了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因此,一个守孝的人必然要在为官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绝不能做贪赃枉法之事,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责任感成了某些官员得以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第三,廉才能保证行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一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贪官,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这样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而成为不孝之逆子。因此,廉洁,不仅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一生平安,而且还能保证官员行孝,做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

孝与廉在中国古代虽有上述一致与相互支持之处,但它毕竟是属于处理家庭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而且其道德主体也是两种人伦角色即孝子与廉吏,或者说前者是对为人子者的要求,后者是对为人臣或拥有一定公众权利的人的要求。在中国古代两者的统一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汉代实现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孝被全面泛化,当作一切道德的代名词,似乎有了孝,人就会有一切道德。不可否认,这种思维在中国古代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但是,孝与廉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随着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公民社会的形成,随着传统文化与孝道影响的衰落,随着现代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日益区隔,我们更要充分看到孝与廉的差异和不同。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资源时,既要充分肯定但又不要盲目夸大孝文化在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中的作用。以为只要干部能孝其亲就必然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是简单化的,缺乏深入分析的。

(选自201312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孝与廉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是廉德的基础在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人们通常认为有孝德就必然有廉德。

B孝可以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责任意识使人们在为官的过程中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

C廉能保证行孝具备廉德能保证官员长守富贵,反之则有可能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

D孝与廉在中国古代是相互支持的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领域的道德本身是有差异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是分别处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两种不同道德。

B廉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这种廉德促成了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

C在中国古代,一个人能为官就已经是有成就的人,就一定能够光宗耀祖,也是孝亲的表现。

D有的人认为官员只要能孝顺父母就一定会廉洁奉公这种想法夸大了孝文化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孝德泛化的社会条件下孝被认为是为人第一德一个人在家能孝亲在朝必能忠君。

B中国古代那些廉吏一生清廉为官不做贪赃枉法之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受牢狱之灾而辱没先祖。

C古代中国社会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以在中国古代更看重孝与廉这两者的统一性。

D中国古代的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的道德资源对当前加强干部廉政与廉德建设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答案:
1.B 2.D 3.B 【解析】试题分析: 1.“使人们在为官的过程中都会自觉遵守清勤慎德的为官道德”,说法过于绝对。 2.A.应将“国家关系”与“家庭家族关系”的顺序颠倒;B.文中说,“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C.“一定能够光宗耀祖”绝对化。 3.强加因果。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工笔花鸟画在中国画门类中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代传承将近千年其样式与风貌在历代大师手中演变多端美不胜收是中国绘画史上无可替代的瑰宝。

然而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描绘、赏鉴及收藏大致适宜于悠然闲适的农业文明时代。其精练的美学意蕴、风雅的玩赏价值以及高度成熟的人文积淀当代社会生活中毕竟不可强求了。因此,当代工笔花鸟画虽然在图式与技法上丰富多彩,但我们很难从中追慕它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曾经有过的神采,尤其难以承袭花鸟画背后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免在延续图式及技巧的一面多有用心,而不易兼顾花鸟画创作极为重要的内在涵养。于是,我们难以回避的问题是:这一高度精美的画种有可能在不断的重复中,渐渐趋于庸俗的、艺匠式的、应酬应景的装饰性手艺。所以,重新审视、领会并着重探寻历代花鸟画经典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传统,对提升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内在气质与品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绘画自宋以来的精神渊源,离不开释家与道家静观无为、心领神会的思想传统。在宏观上,宋代的山水画达到道家精神的空前发挥;在微观上,花鸟画则处处渗透着佛家注重内省的喜悦,并与儒家的现世思想发生微妙的交接,兼具感官认知与积极入世的特质。犹可注意的是,宋人的花鸟画培育了极其精确细致的观察精神,奠定了古人称之为“状物”,今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美学。我们在宋代花鸟画的任何作品中,都会为古人参透造物、摹写精确的眼力与笔力所折服。

承袭隋唐绘画雄大灿烂的风格,北宋在山水画领域拓展出宏伟崇高境界的同时,又以花鸟画作为宫廷绘画的主脉,形成了高贵的院体画风格,将宫廷生活的奢华富贵,形诸名花异草。北宋花鸟画最为神奇的奥妙,是将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形态,不露痕迹地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绘画形态,这一转化的神功,是世界美术史难以破解的奇迹。而在花鸟形态的精准捕捉中,两宋花鸟画刻画功夫的“酷似”与“毕肖”,为植物与动物注入灵妙的神性与温暖的人性,更为花鸟画赋予了纯净的诗意。这种鬼斧神工与性灵教养的兼备,既是宋人的集体禀赋,也不能不归功于先秦时代即已发萌的伟大自然观及丰富的思想遗产。其化育所及,以至两宋近三百年的绘画史造就了世界上最奢侈、最富有贵族气息的宫廷绘画,理所当然地使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再加上几代宫廷画师倾注了无穷智慧,精工巧作,于是成就了工笔花鸟画这一独步世界绘画史的奇葩。

(节选自20121217日《中国艺术报》)

1.关于宋代花鸟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花鸟画兼具感官认知与积极入世的特质其中渗透着佛家注重内省的喜悦并与儒家的现世思想微妙交接。

B宋代花鸟画培育了极其精确细致的观察精神其作品无不显示着古人参透造物、摹写精确的眼力与笔力。

C宋代花鸟画追求酷似毕肖的风格为植物与动物注入了神性与人性赋予了作品纯净的诗意。

D宋代花鸟画把成熟、高贵、华美的花鸟画传统推向了极致探寻其文化内涵对当代花鸟画的创作有重要意义。

2.下列不属于成就了两宋传统工笔花鸟画这一绘画奇葩因素的一项是(    )

A道家精神的空前发挥。

B宋人的集体禀赋。

C先秦时代即已发萌的伟大自然观及丰富的思想遗产。

D两宋几代宫廷画师倾注的无穷智慧及精工巧作。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画家只用心于延续图式及技巧的一面而不去兼顾极为重要的内在涵养。

B在画家们不断的重复中工笔花鸟画这一高度精美的画种在当代沦为庸俗的、艺匠式的、应酬应景的装饰性手艺。

C北宋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继承了隋唐绘画雄大灿烂的风格前者拓展出宏伟崇高的境界后者则形成了高贵的院体画风格。

D北宋花鸟画最为神奇的奥秘是用状物”“写实这一神功不露痕迹地将大千世界的生命形态转化为绘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