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 源

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

 

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517于听雨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  )

A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行文的顺序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方面来组织材料抒发了作者造访蓝田书院的感慨。

B文章第段概述作者游览蓝田书院时恭敬、敬仰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且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C段中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运用神态描写反衬先生的形象看似无理实则生动形象。

D一件长衫运用象征的手法既指先生的先贤大儒的身份又象征着先生的精神品质含意丰富蕴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E文章巧妙地将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流畅诙谐幽默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审美愉悦。

2.文章的先生是指谁?文章提到了先生哪些方面的主张?请分条概括。(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章的第段作为结尾似乎画蛇添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E 2.朱熹(1分)(1)读书方法上:主张“心到、眼到、口到”。(1分)(2)处世做人上:强调谦逊的态度。(1分)(3)教育理念上:主张“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1分) 3.(1)文章第③段实写洗墨池,虚写先生在洗墨池洗墨的情景,丰满了先生的形象。 (2)文章第⑥段实写闻到禾香野嗅,虚写先生穿着长衫的情景。(能从其他地方找到虚实结合的手法,只要说明正确,也可) 4.我不同意此观点。(2分)(1)结构上: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2分)(2)表达方式上: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先生的崇敬之情。(2分)(3)主旨上:升华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点明先生对作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C.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E.“诙谐幽默”属于无中生有。 试题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抓住文章表现朱熹的几个方面来组织语言。 试题分析: 3.一要找出虚实结合的例子,指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二要概括其写作效果。 试题分析: 4.解答探究类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观点和态度,其次要说明理由。理由可从结构、写法(包括表达方式在内)、主旨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地清明

周 伟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地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

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

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喝奶奶的茶水。他们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的时刻,他们还会被奶奶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了我,说,可不能乱,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⑥奶奶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我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我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我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装满水,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⑦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⑧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分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小孩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

⑨奶奶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 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地头点个不停。现在我体味、琢磨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股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  )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勤快。

D文章采用顺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结合文章说说第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联系你的生活体验或其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