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晓得中原雅音

刘醒龙

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

2005年夏天一家电视台派人来家中采访他们想要了解最能体现湖北人性格的一句话。我回答说这句话只能是:你是个苕!在南方诸省虽然多有使用苕字的论起遍及程度和使用频率任何地方都不如湖北想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吐露丝毫便脱口指令对方是个苕。在湖北方言中还有一个说起来十分动听的词:晓得。最好听的却是第三个词:兴。据说苕、晓得、兴是古汉语的一部分。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这些语言就成了残存于南方的化石。我常看凤凰卫视一位女主播的节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喜欢用晓得一词,来替代国语中的同义词——知道,每次听她说晓得或不晓得时,宛如天籁中飘来中原雅音。

作为一方水土中的母语,“苕”字是本地人最常用的,用起来后亦是最为夸张的。“苕”所对应的是现代汉语“傻”,真用起来意味却大不相同。当一个人对另一个说你真傻时,含意里往往多为惋惜。当这个人对那个人说你是个苕时,就不仅仅是惋惜了,更多的是这个人欲表达自己的见识,是个性的肆意张扬。在某件事情问答时,如今的人越来越多地选择“知道”或“不知道”,说“晓得”和“不晓得”的越来越少。细细揣摩与体会,这样的替代实在太遗憾。人们相信或者不相信,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就音乐性来说,“晓得”一词所传达的美感要超过正在趋于普及的“知道”。很多时候,人们说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的知道,之所以那样说,部分原因是应付。当然,人们在说晓得时,也是多有不晓得的。那不要紧:晓而得,是一种参悟;知而道,却是俗套。

都说凡事都像耕种一分辛苦一分收成所以是沉重的得下大力气身手稍有不到都不行。种菜、种麦、种棉花、种黄豆等。一般人已经记不得还有一种说法:兴菜、兴麦、兴棉花、兴黄豆。在我们的方言母语中,“即是。对比之下,不难领悟,“兴”的美妙。“兴”是自然的,带着天籁气韵,仿佛之中有如天马行空,轻重缓急都在自由境界中。

形而上的艺术品,往往是“无用的”,正是因为艺术纯粹性的无用,才能保证它的美学吸引力——高贵、神奇而美丽的愉悦。在艺术之外,无用的东西也是很多。一如这里所列举的有限的方言母语,许多时候,她越来越显得一无是处,大多数人不说她,大多数人不写她,一旦她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反而映衬出那些时尚的不值,时髦的无益。在艺术的眼界里,没有无用的东西,重要的,不是种,而是兴;不是知道,是晓得;不是傻,而应当由衷地苕。所谓无用并不等于真的无用,其原因往往是艺术的能力小了。

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用六年时间来写作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每天都用母语与上个世纪的一群人物进行交流。多年以来因为背井离乡我不得不用所谓国语与人交流而生疏了的母语在一次次的重温中重新熟悉起来。前几天读《妇女闲聊录》新近来武汉落户的林白开门见山便用鄂东方言笔直取代标准国语一直让我心中为之震颤。一句方言传授的却是血缘依赖着母语的写作是坚实的,而失去母语的写作总是可疑的。

当年将苕、晓得、兴等中原雅音信笔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总的看来在湖北乡亲中所引起的反应却是不够。在母语显得至关重要的文学范畴中在地域文化传承上能有多大建树是一方水土中的作家能有多大建树的宿命。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并且制造悬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你是个苕这句湖北方言除了表达说话人的惋惜之情外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待事情的看法张扬的是说话人的个性。

C.“当北方游牧民族用血与火外加他们的语言洗劫中原大地后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给中原语言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D许多时候形而上的东西看上去往往是无用的而一旦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就表现出高贵、神奇和美丽的愉悦的美学价值。

E文章从地方方言说起将自己对方言母语的体会娓娓道来知识趣味性强同时又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同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在布局谋篇中的作用。(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两次提到了电视台的事情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中说:在人文传承中母语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自选角度谈谈你对地方方言的看法。(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文章以“晓得中原雅音” (作者围绕对方言母语的参悟)为线索,一线串珠,统领全文,先介绍湖北方言中的三个词语及其含义,然后指出方言母语在艺术和人文传承中的作用,最后指出作家在地域文化传承中责任重大。 3.①作者第一次提到电视台派人到作者家中采访,结构上,承接第一段的话题,引出三个词中的一个词“苕”;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你是个苕”最能体现湖北人的性格。②作者第二次提到凤凰卫视的栏目,内容上表达作者对方言母语的喜爱,并表达作者的观点;“晓得”“不晓得”是中原的雅音,结构上为后文做铺垫。 4.示例:我认同作者的观点。 (1)一句方言,传授的是血缘,是残存的化石,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地域的人民的性格。 (2)方言母语在合适的时机,出现在合适的艺术形式里,她存在的价值超出了时尚、时髦。 (3)作者和作家林白在创作《圣天门口》和《妇女闲聊录》的时候都用方言写作,而用方言写满华章的废名先生,通过沈从文,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 所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方言母语。 【解析】 试题分析: 1.A.“作为母语的湖北方言,有三个与众不同的词语”起到的是引入话题的作用,没有制造悬念。C.“血与火”是借代。 试题分析: 2.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要注意答题的思路,一是线索,二是文章层次。 试题分析: 3.回答作用类的题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作用,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试题分析: 4.观点类的探究题答题的思路为:一是明确自己的观点,二是通过文本寻找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三看是否要联系现实寻找论据。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落 花

张诗群

10年前的暮春芬芳将尽花事阑珊和写诗的朋友相约写一首题目叫《落花》的诗。朋友是个很小资的女子,那首诗写得迷离炫目,“落花的梦里,喧嚣着草儿拔节的歌唱”。花落春深,花落,春更深罢了。我却迟迟不能动笔,总觉得思绪太浅,浅得无以承载那一场纷纷扬扬的盛宴

王维的诗让心澄明花也好鱼也罢总在幽深的底色里吟唱着生命的静美。有一首诗喜欢到无以释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无人的山野花儿开了又落开时淡淡落时浅浅。生命从妖娆绚丽复归宁静平和日子从舞台上的热烈到落幕后的沉寂这便是一朵花书写的人生。如果仅此而已倒也罢了——坠入凡尘,便由着凡尘的轨迹,在众生的眼里,花开花谢只是一个过程。可如果一朵花的人生是在那样寂寥的山涧,倾尽激情把生命绽放到极致,像舞者在空寂的舞台,越是美到惊心屏息就越是苍凉凄艳。王维让我感动,简单的字眼,深厚的意蕴,娓娓地就把苍凉都化了,生命来去只是一首歌,那样的落花,是一种境界。

③年少时看《红楼梦》,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就让人柔肠百结,后来听改编的歌曲,乐曲声中似有风萧萧飞花漫舞,一片一片飞旋而下,飘离枝头的姿势轻盈如雪花斜织,似悠然,却决绝。林花谢了春红,无声零落。所以我一直认为落花无声。

④上班必经的路旁长着两株泡桐,碗口粗的树干支起婆娑的冠盖,和人行道上两排整齐的广玉兰相比,它们是无人问津的野孩子,在公交车穿梭往来的路边,像流离失所的兄妹,有点落寞寡然。4是泡桐开花的季节空气中有清甜的气息弥漫淡紫的桐花像烟雾笼上树梢从树旁走过烟雾散去枝头串起千百铃铛在风中轻舞。淡紫色有点清冷淡紫的花儿把自己开成铃铛模样总有一些更深的孤寂。开到最盛有一天它们就落了从枝头奔向地面,“扑嘟一声短暂干净轻叹般一声喘息。那是一种静谧的花只因生如铃儿,便用生命最后的华美完成一生的绝唱。复想起几年前采风的地点,泡桐栽了满山,也是4枝头桐花如云树下落花缤纷山风浅吟风声中就有扑扑沙沙的落花声一阵一阵细密轻柔林中穿行往往就有三两朵桐花挟着甜香兜头而下花雨点点惹人神醉。

想起梅艳芳。MTV中看她颓靡的眼神便有许多的凄凉流灌全身。我有花一朵长在我心中真情真爱无人懂遍地的野草已占满了山坡孤芳自赏最心痛。梅艳芳是一朵凄艳的落花。一生绚烂一生悲凉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她用男人的豪爽大气演绎着女人的心碎与寂寞那样的性情定难逃落花飘逝的结局。

⑥杨丽萍是另一种落花。看她的舞蹈需要干净的灵魂,她把肢体舞成两棵树,让指腕间跳出鸟雀的灵魂,让月神在人们的想象中复活。她说舞蹈是生命的需要,她在心里那个场地起舞,是在跟神对话。她从民间来,在反传统的审美下舞动着神秘诡异的生灵气息。在纯粹的艺术舞台,杨丽萍是一朵盛放的雪莲,因洁净高寒而光芒丛生。为了歌舞剧《云南印象》,40多岁的杨丽萍从歌舞团提前退休像花朵离开赖以生存绽放的枝条她要把飘离舞成一首诗。那是一条艰难的路程在电视中看她的纪实瘦弱单薄的身体在黑色的风衣中晃荡经济告急,演员流失,那么多不信任、不合作的眼光……随便哪一样就能把她压趴下。合作方看不到市场前景,中途撤资,但杨丽萍坚持,卖房产接广告,把一条艰难的路走到通透,最本源的民族生态歌舞终于在濒临流失时重现光彩。“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哪会过得甜?”杨丽萍用云南方言缓缓吟诵高原女人的歌谣。裙裾飞旋,如落花飞舞,那种姿势,是一生的经典。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  )

A作者10年前没有写出《落花》诗是觉得他思绪太浅;10年后才写有此文是觉得他的思想认识提高了。

B本文将无声的落花和有声的落花进行对比并托物言志由花写到人歌颂了梅艳芳和杨丽萍辉煌灿烂的人生。

C作者写落花不仅善于描摹意境表现落花飘离枝头的静美而且善于挖掘落花飘逝的生命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拓展了落花的审美意蕴。

D作者认为梅艳芳具有男性身材和气质用男人一样的大气与豪情演绎着女人的寂寞与心碎。一朵凄艳的落花”是慨叹一代名伶就这样香消玉殒。

E本文语言典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结合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叙事、议论、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2.段作者写落花并写到落花的声音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丽萍是一个依然活跃于舞台的中年舞蹈家作者却说她也是一种落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文章中浸润的复杂情感。(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