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注】龙应台,台湾文化学者,著有《野火集》。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文中的”,是母亲,也是女儿。长长的牵引的目光中,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的是目送者渐远

渐浓的至深亲情。

B.文章构思精巧,形散不散。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的情感历程。在这些深情的目

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

C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这句话揭示了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

D.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记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几段情景,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

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E.本文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

遍的体验与关怀。

2.作者围绕目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4分)

3.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针对这篇散文的主题意蕴进行深入探究。(6分)

 

答案:
1.B D 2.①目送儿子上幼稚园。②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③儿子上大学,目送儿子坐公交车去上学。④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⑤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⑥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 3.内容上:第一次是文章第一部分写完目送儿子之后,“我”一次次目送儿子渐渐长大远离自己。感慨儿子与自己感情的疏离。第二次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写父亲老去之后,感慨与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离情;无奈,伤感。作为母亲,作为女儿,只能无奈地目送,恋恋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都令人无限伤感。结构上:第一次既是对前文的小结,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是为对前面文章的总的感慨,既是对儿子,也是对父亲的感慨;收束全文,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4.①《目送》牵系三代,表达了对儿子的爱,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与依恋。②《目送》是叙写人间的母子、父女深情,在对亲情感性叙写的基础上倾注了作者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人类普遍的体验与关怀。 【解析】 1. 试题分析:B.错在“在这些深情的目送中,向人们展示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依恋”一句,因为后文 记叙了作者与其父的父女情感历程,这里的“目送”是女儿送父亲。D.错在“文章全部采取了写实的手法”一句,因为后文是作者回忆的情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筛选信息,是根据考题要求,经过认真阅读,将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则是根据考题要求,将文中与考点相关却比较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处理。一是与叙述(或写景)线索相关的重要信息。二是与叙述(或描写)顺序相关的关键语句信息。三是文中与地点、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等相关的主要信息。四是以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语句。概述本题紧扣“目送”去提炼答案,分析可知: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的鉴赏。分析可知,文中出现两次“不必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可从以下理解:“渐行渐远”是说孩子渐渐成长,渐渐独立,与父母在心理上渐渐疏远。“不必追”是说父母应当正视这种现实,坦然接受。作者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于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从不同角度对文本内容作出体察、阐发与评价。深入研析可知: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另外,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女爱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体味到父母的付出;作为儿女,要理解父母的爱,要知恩图报,尽管想独立,但要多与父母沟通思想。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注:司马穰苴,齐国的军事家。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鲁人或吴起                    恶:诽谤

B.曾子之,而与起绝              薄:轻视,看不起

C.鲁君疑之,吴起                谢:劝戒    

D.子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士兵

2.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3)

杀妻以求将                      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其母死,起终不归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     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

常痛恨他。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

言。

D.吴起身为军事将领,好用兵,善用兵,他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和秦国,都取得过辉煌战功。

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1)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5分)

(2)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