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①,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日,阳也。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凉寒也。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奥。此寒奥之表也,故曰为寒暑。一曰,晷长为潦,短为旱,奢为扶。扶者,邪臣进而正臣疏,君子不足,奸人有余。

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然用之,一块房中道。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若月失节度而妄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阴雨。

日行不可指而知也,故以二至二分之星为候。日东行,星西转,冬至昏,奎八度中;夏至,氐十三度中;春分,柳一度中;秋分,牵牛三度七分中;此其正行也。日行疾,则星西转疾,事势然也。

至月行,则以晦朔决之。日冬则南,夏则北;冬至于牵牛,夏至于东井。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

箕星为风,东北之星也。东北地事,天位也,故《易》曰:“东北丧朋,及《巽》在东南,为风;风,阳中之阴,大臣之象也,其星,轸也。月去中道,移而东北入箕,若东南入轸,则多风。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言多雨也。(节选自《汉书·天文志》)

注释:①东井:东井宿。下文的“角”“娄”“奎”“毕”等均为星宿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日极远近之差                   去:离开。

B.北近极,故短                     晷:日影。

C.阴用事则日退而                   南:向南运行。

D.至月行,则以晦朔之               决:判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箕星风,东北之星也     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B.邪臣进正臣疏           天柱高北辰远

C.冬至牵牛               君幸赵王

D.月有九行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4分)

(2)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4分)

4.“二至二分”指什么?并简要概括“二至二分”时的星象情况。(5分)

 

答案:
1.A 2.B 3.(1)晷的影子是用来测知太阳南北位置的。 (2) 月离开中道,向西移入毕宿,就多雨。 4.“二至二分”指的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1分)“二至二分”时的星象情况:①冬至黄昏时太阳在奎宿八度中。②夏至时太阳在氐宿十三度中。③春分时太阳在柳宿一度中。④秋分时太阳在牵牛宿三度七分中,此时的天象为正行。(4分,一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表述不正确,由原文下句“晷景长短之制也”大意“在晷影长短的刻度上反映出来”可判断出“去:距离”。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判断词,是。/动词,演奏。B项,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表处所。/介词,被。D项,助词,……的情况。/助词,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景”“所以”“失”“西”。判断句“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状语后置句“移而西入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二至二分”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答题区间在第三段,可根据“日行不可指而知也,故以二至二分之星为候。日东行,星西转,冬至昏,奎八度中;夏至,氐十三度中;春分,柳一度中;秋分,牵牛三度七分中;此其正行也。”进行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说的是黄道,又叫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宿,离天北极近;南到牵牛星,离天北极远;东到角宿,西至娄宿,离天北极居中。夏至运行到东井宿,北近天极,所以晷影短;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运行到牵牛宿,远离天极,所以晷影长;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长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分秋分太阳到娄宿、角宿,离天北极居中,所以晷影长度中等;立八尺之圭表,晷影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时太阳离天北极远近的差距,在晷影长短的刻度上反映出来。离天北极远近难以知晓,重要的是用晷影来测定。晷的影子是用来测知太阳南北位置的。日,太阳。阳气盛,太阳逐渐推移向北,白天逐渐长,阳胜,天气为温暑;阴气盛,则太阳逐渐退向南,白天渐短,阴胜,天气寒冷。所以太阳北进为暑、南退为寒。如果太阳的南北运行失去节令,晷影过长为常寒,晷影过短为常热。这是寒暑的表现,所以称为寒暑。又说,晷影长为涝,晷影短为旱,过分了为扶。扶就是说,邪臣在身旁而正臣疏远,君子不足而奸人有余。 月有九条轨道的情况:黑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北面;赤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南面;白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西面;青道有两条,出现在黄道的东面……立春、春分,月在东面顺从青道;立秋、秋分,月在西面顺从白道;立冬、冬至,月在北面顺从黑道;立夏、夏至,月在南面顺从赤道。在判断其所行轨道时,最主要决定于其与经过房宿的中道的位置。月行青赤两道为运行在阳道,月行黑白两道为运行在阴道。如果月行失去正常轨迹而妄行,运行在阳道则有旱风,运行在阴道则有阴雨。 太阳运行的状况不可一想就知,所以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时的星象来占候。太阳东行,恒星西转。冬至黄昏,太阳在奎宿八度中;夏至,太阳在氐宿十三度中;春分,太阳在柳宿一度中;秋分,太阳在牵牛宿三度七分中:此时的天象为正行。太阳运行速度快,则是恒星西转速度快,这是形势的必然。 说到月亮的运行,就用晦朔来判断它。太阳在冬季就偏南,夏季就偏北;冬至在牵牛宿,夏至在东井宿。太阳的运行是在中道,月亮和五星都随之而行。 箕星是风的征示,是东北之星。是与东北地方相应的天位,所以《易·坤卦》中说“东北丧友”。到了《易·巽卦》中说“在东南,是风;风是阳中之阴,是大臣的征象,所占示的星是轸宿”。月离开中道,移向东北入箕宿,如移向东南入轸宿,就多风。移向西方就有雨;雨是少阴的位象。月离开中道,移向西入毕宿,就多雨。所以《诗经》说“月离开毕宿,使大雨滂沱”,说的是多雨的情况。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走到井前,跨过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