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10分)

当今中学里各种社团深受学生欢迎。新学年伊始,各种学生社团就纷纷开展“招新”活动,从高一新生中招纳社团新成员。假如你是文学社社长,请你拟一份文学社“招新”启事。不少于200字。

 

答案:
文学社招新启事 我校学生文学社是学校团委领导下的社团组织。文学社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为宗旨,以“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读写能力,培育文学新苗”为目的,是每个有志文学的同学成长的沃土。目前由于高三毕业班同学的退出,面向高一年级、高二年级招募新一届文学社成员。 一、职位、人数及条件: 1.副社长2名;要求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能热心为社员服务。 2.文字编辑3名;要求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及编辑能力。 3.美术编辑1名;要求有较好的绘画基础。 4.普通社员30名;要求对写作有兴趣,并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二、报名时间与方式 请愿意加盟的同学于2013年9月10日前,写一份报名申请书(写清姓名、班级、加入文学社的理由、承担职务意向及联系方式等),发至文学社邮箱wenxueshe2013@163.com。其他相关事宜可到文学社活动室(教学楼3层)咨询。 通过面试考核被录用者,可以得到全套文学社杂志礼包哟!文学社期待你的加入! XX文学社 2013年9月1日 【解析】 试题分析: 内容要点:(1)文学社的性质及招新的意义;(2)招募对象、人数及条件;(3)报名时间及方式;(4)启事的格式;(5)语言表达:说明为主,简明、连贯、得体(具有鼓动意味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绍兴的大梦

陈瑞琳

①一早醒来,我竟是睡在绍兴城古老的风则江畔。推窗望去,那典雅浪漫的廊桥就在眼前,近得我有些恍惚:这真的是绍兴吗?真的是那个让我梦里千回的地方?

②昨日车子进城,我的心加速了跳动,路旁还看得见从前的那些古旧的砖瓦参差在高楼崛起的老街上,好似青苔白发,感觉绍兴的英魂永存。在熙攘的市中心,环绕的商铺之中,蓦然就先看见了那古老的轩亭碑!心头一紧,叫司机慢行。古碑虽然已显得有些矮小,但依然撞击着每个行人的眼睛:当年的秋瑾先烈就是在此断头。斑驳的轩亭碑啊,你永远都会记得,那个1907年7月15日,一个属于绍兴的女子,“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原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离轩亭口不远,便是秋瑾当年住过的和畅堂。我轻轻走进那座老式的院子,石板铺成的小天井,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与餐室毗连的耳房为秋瑾的卧室,里面的古式雕花木床和书桌都是她用过的原物,书桌上还放着秋瑾当年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和她牺牲前几天留下的遗墨。最让我心颤的是墙上挂着的秋瑾男装照片,巾帼轩昂,风采动人。怀想1906年,秋瑾从日本返回绍兴,亲自主持大通学堂,开启民智,投身革命启蒙。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年轻的秋瑾本出生在官宦人家,又嫁给了豪门富商,正可谓锦衣玉食,何以要抛去身家性命,誓死追寻救国救民的“共和”之梦?

③绍兴的“硬骨”中,除了秋瑾,更有一个魂灵,就诞生在那座立在新台门的周家祠堂。闪过一段亭台楼阁,远远就看见长长的围墙上如今竟画上了鲁迅的巨幅头像,没有上彩,木刻般的强烈效果。先生的头发短立着,手里夹着烟,那袅袅的烟丝顺着围墙好像飘到很远。

④“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⑤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⑥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⑦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⑧出了周家的大门,前方一拐就是咸亨酒店。远远地看见一条街上忽然突兀地立着一个孔乙己的雕像。这个在鲁迅笔下一点儿尊严都没有的人,如今是真的找回了“尊严”。哑然之际立定再想,总不能立个“阿Q”或“祥林嫂”吧。

⑨说起来,绍兴的大梦里应该还有王羲之那青山绿水的兰亭,虽说梦里已千回,但是兰亭的古韵清雅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借着山影,走过吊桥和凉亭,身边正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与友人对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头上,天地静阔,等那千年的酒杯。我想象着当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景,脑海里翻卷着羲之先生的笔墨豪情,品咂起他发出的那种“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对生命价值的深沉思考和感慨,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

⑩怀想公元前2198年,夏禹大会诸侯于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走过历史的漫漫烽烟,古老的绍兴,你无论经历多少痛苦,却从未减损过高昂尊贵的容颜,因为你从未忘记,自己是华夏的第一圣部。

(11)春夜里,漫步在护城湖畔,浓浓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感觉自己也从那千年的大梦中走来。在这大梦里,曾浸透着秋瑾的血,飘游着鲁迅的魂,弥漫着王羲之的气脉。其实啊,在绍兴的怀抱里,还有多少古今英灵,深藏着他们尚未完成的春秋大梦!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叙写了绍兴的人文景观,并加以联想、想象,描绘出一幅幅内涵厚重的图画,情感浓烈,充满着对圣贤志士的敬仰之情。

B.作者面对秋瑾的男装照片,心灵震动,不禁为秋瑾出生官宦人家、后嫁给豪门富商、最终却抛去性命的人生历程而深深惋惜。

C.文章没有重点叙写如今的绍兴,一是因为绍兴的人文历史深深打动了作者,二是因为如今的绍兴已全无往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D.作者面对“鲁迅头像”“百草园”“咸亨酒店”,睹物思人,生发出些许感慨,其中主要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去的无限伤感之情。

E.“那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文缘和情缘”中的“文缘”“情缘”指王羲之与“群贤”饮酒赏景、“畅叙幽情”、书写美文,思考人生的缘分。

2.文章第⑤段,作者插叙第一次游览周家祠堂的经历,有何作用?(4分)

3.文章第⑥段,“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一句在文中有何深刻含义? (4分)

4.从全文看,“绍兴的大梦”有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2013年8月,菲律宾400名抗议者将一片农田里种植的“黄金大米”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让这些抗议者担心的是,黄金大米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

②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它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他物种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例如,饱受虫害困扰的天然作物被转入能抗虫的基因,从而不用使用农药就能自然收获,用这种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③同拔起转基因禾苗的抗议者一样,部分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他们认为转基因作物中被转入的基因,在人体内没有相应受体,无法被吸收,可能会产生毒性;同时,由于转入的基因有逃逸现象(指转入的基因在临近物种身上出现),会导致“超级野草”普遍存在于转基因作物农田,迫使人们不停追加除草成本,甚至包括使用比以前更高毒性的农药!从这一点上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就不见得比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更有优势。

④而有关专家认为,由黄金大米等转基因食品引发争议的安全问题是不存在的。比如说,市场上购买的黄金大米,其食用成分中几乎不含转基因物质。黄金大米转入基因的目的是增加胡萝卜素的含量,并不能增加禾苗的生存优势,所以那些转入的基因即使“逃逸”到野外也不会产生“超级野草”。

 ⑤为了判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提出“实质等同”原则,即通过对转基因食品中各主要营养物质、毒性物质等成分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并与相应的传统食品进行比较,若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该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食用安全性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存在差异,则对有差异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分析,以确保不存在有害成分。

⑥然而,再严格的检验标准,也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担心。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说法,各界莫衷一是,但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会彻底揭开转基因食品的神秘面纱。

( 选自《科学生活》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抗议者将转基因禾苗连根拔起,是因为担心黄金大米会给他们带来健康风险。

B.转基因只是利用某种技术将生物基因转入另一物种,并不能影响其物种性状。

C.相对于使用过农药的绿色食品而言,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D.转基因逃逸现象是指转入特定物种的基因在其临近物种身上出现的现象。

E.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并无定论,相信最终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2.如何运用“实质等同”原则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请分条概述。(限60字以内)(3分)

3.联系下面这两则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5分)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2012年年度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7亿公顷,17年间增长了100倍。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有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其中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    (选自《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2013年9月7日,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动20多名网友参加品尝转基因玉米的活动。方舟子认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次活动引发网上热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立即转发微博:“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所懂的到底科学不科学。”              (选自《搜狐健康网》2013年9月11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儿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竹所者        造:拜访

B.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子华官翰林        逮:捉拿

D.先生复推其半赡弟     以:用来

2.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

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这晚辈若不继续增进,家学就要没落了

B.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靖节、林和靖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C.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

竹轩先生很少在家塾里教弟弟学习,而长期带他到各地去游玩

D.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魏瀚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去陪伴竹轩老先生散步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4分)

与 人 交 际 和 乐 之 气 蔼 然 可 掬 而 对 门 人 弟 子 则矩 范 严 肃 凛 乎 不 可 犯 为 文 章 好 简 古 而 厌 浮 靡 赋 诗 援 笔 立 就 若 不 介 意 而 亦 未 尝 逸 于 法 律 之 外。

5.第二段说竹轩先生“早承厥考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请根据文章,分条概述竹轩先生在“业”方面的成就。(4分)

6.文章第三段写道:“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意思是说,乡里有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高尚的品行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