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无论迷途知返、还是认识本心,都是一种回归。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回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答案:
回归 面前是一面光滑的镜子 ,在镜子中,我却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影。 我仿佛迷失在一个没有影子的世界。有人说过,午夜十二点点一支蜡烛站在镜子前面,看到的是自己的灵魂。顿时,我便失了魂一般,只是站着,呆呆地站着。我迷失了自我,我辨不清我到底在何方。 喧嚣的夜市无法勾住我的思绪,耀眼的灯光仿佛失去了色彩。我在寻找我自己,我的灵魂在哪?也许他已经随风飘去,没有理想与信念的支撑,我的身躯被来自各方的大山死死地压着,我的灵魂出窍般飞向远方。他向往的是自由,光明。是的,他无牵挂地离去,只是我只能停驻在深渊之中,苦苦挣扎。 我日夜在思念自己的灵魂,那真实的自我,我决定,去找回真我。我在空旷的街道上大声呐喊,我要摆脱身上负担的无形的压力,不然,即使我找到自我,也无法回归真我。我妄图不知疲倦地奔跑,无奈早已体力不支。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下,流过脸颊,流下黑黑的印迹。纵然身体感到疲惫,精神却异常地轻松。我甩掉了一些包袱,继续踏上寻找自己的路,我要唤醒迷失的自我! 我隐隐约约感到我的灵魂就在我身边,我想伸手挽留住他,我却发现我根本看不清他。虽然我近视有些严重,但总不至于看不清自己。霎时,我认识到迷失自己的重要原因——无法认清自我。 回到家,躺在床上静静地想,我的内心深处还有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我总是向往成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一切压力不过是成功的筑基石,我渴望突破极限,那些压力不过是帮助我突破的良剂罢 了。我向往自由,只是没有成功,谈何自由!我在自己的意识海中不断徜徉,我看到了太多思想,深深地被埋藏在心中的思想。 突然,我清醒过来,感觉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在我身上。望望窗外,深蓝色的天空中只有那一轮明月朗照。 我意识到自己回来好像没有洗脸,便走向洗手间。打开水龙头,我下意识地抬头看看镜子,我笑了,镜子中显现出一张花脸,这不正是我吗? 听着水哗哗地流过,我依旧在笑,我终于找回了自己,回归了真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构思时,可重点体会“论迷途知返、还是认识本心”的深意,如思想上曾经的误区,对一些生活的认识的改变、童心的回归、真实生活的回归、快乐的回归、纯真自我的回归、心灵上的本真回归等等,以此来确定写作立意,若写心灵上的回归最佳;“自己的经历”提示考生取材范围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①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②“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③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④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一批中国知识份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1.本文指出读中国古书会出现哪些误区,请概括之。(4分)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分)

3.结合文章④—⑥段,说说最后一段“殖民地的心态”有哪些表现。(4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⑤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⑦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1.文章首段所描写的小巷有哪些特点?(4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6分)

3.第⑨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4.本文描写了库车小巷和田野的景色,请探究其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取向。(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为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必以处士为        法:标准,规范

B.卒而葬应山          反:同“返”,返回

C.往之,得疾而卒。    省:反省,省察

D.乃其墓              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3分)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    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    ③因不复仕进  ④悉散以赒乡里      ⑤厚遗以遣之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的境界。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C.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D.连舜宾曾于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3分)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4分)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