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写出两诗(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句子。(2分)

毛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比较两诗(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异同点。(6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同点:                                                 (4分)

 

答案:
1.毛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相同点:两首诗都以大海为歌咏对象,意境都壮阔博大。不同点:毛词着重写大海本身的壮阔,曹诗则写了海边山、树、草,并以日月星汉衬托大海。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此类题一般都是诗歌的最后两句,所以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先仔细分析最后两句是否为主旨句即可。第一首,能抒发毛泽东对时代变换的豪迈气概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第二首抒发曹操雄心壮志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要首先反复品读两首诗歌,从所描写的景物对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两首诗歌描写的对象相同,都以大海为景物描写对象,意境相同,都壮阔博大;在分析不同点时,要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毛诗是直接描写大海本身,而曹诗是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海边山树草等来衬托大海。所以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之  啖:吃          B.项王按剑而  跽:站立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内部  D.为大王不取也  窃:敬词,私下里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加点词语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B.素留侯张良

C.项伯杀人,臣之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

4.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3分)

(2)此亡秦之续耳。(2分)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2.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3.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2分)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