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9分,)

巨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公。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①巨鹿城:古县名,治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支吾:抵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惫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立羽为上将军        假:假扮

D.救巨鹿下者十余  壁:营垒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项羽有勇有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 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 ④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⑤项羽为鲁公,为次将 ⑥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地臣服。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C 4.(1)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兵却徇私情,这不是国家的大臣。 (2) 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3)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楚王阴令羽诛之”大意可知,项羽代替宋义为上将军,假:暂时代理。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有勇有谋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③是项羽杀宋义的原因;⑤是楚王任命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此句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此项是宋义的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诸侯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徇、恤、皆属、焉、刀俎、何辞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作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攻打他们);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胄,执兵器,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无存粮。况且,(楚王)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兵,却徇私情,这不是国家的大臣。”项羽就在宋义的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时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了苏角,活捉了王离。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敢放纵自己的军队的。到楚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城上观看。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哪个不恐惧。在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