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诗歌题(10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2.诗的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案:
1.塑造一位因为丈夫远行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理由是不理残机和君出、思君。 2.比喻手法。好处是把思妇的思念过程比作满月由满到残的过程,表现出思妇的憔悴日甚一日,写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君之出”“思君”体现出了丈夫远行未归;“不理残机”体现了内心空虚无心劳作的特点;“减清辉”体现了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要根据词语的运用来体会表现手法的运用。“思君如满月”一句,诗人把思妇的思念比作满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抽象的思念化为形象生动的满月;“夜夜减清辉”一句,以减清辉来比喻思妇的憔悴不堪,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先分析内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              D.君安与项伯有故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乱易整

B.越国鄙远   

C.焉用亡郑陪邻

D.阙秦利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5.翻译题(6分)

(1)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