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柳延延

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的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的思想方式,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E.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2.对“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具有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

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

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

D.人类具有贴近生存本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

3.“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

4.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

 

答案:
1.CE 2.D 3.原因:①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②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无奈的反应。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4.艺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艺术无过去和未来之分,能永葆青春;艺术是时代的见证者,能反映时代的特征;艺术具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由此句看,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是以“美”为目的的行为,选项曲解文意;选项B对应的原文“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的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的说法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D对应的原文“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选项“卓有成效”错误,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选项D对应的原文“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人类需要艺术”不是为维持人的生命存在,而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选项误划类别。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是要信息筛选概括的题目,答题区位在文章的第4段。注意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分条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段内容的文章,答题要立足全文,找到关键语句分条作答。主要的句子有“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身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

2.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中调、小令。

B.上阕重在绘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由“忆”追忆往事,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3.说说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4.怎样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霸上        军:驻扎        

B.善留侯张良      素:一向

C.君安与项伯有    故:原因        

D.沛公奉酒为寿    卮:酒器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②辍耕垄上

B.①谁为大王此计者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C.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家祭无忘告

D.①是项伯复夜去        ②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3.下面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力劝张良赶快离开沛公。

B.沛公把项伯当兄长看待,并相互约定做儿女亲家。

C.沛公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在关中称王的意图。

D.项伯劝沛公与自己一同去向项羽赔礼道歉,以免遭受攻击。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③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而出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筑土墙用的夹板)焉。

C.既东封郑,又欲(延伸,扩张)其西(疆界)

D.晋(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2.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④吾还也。

用亡郑以陪邻?

⑥若不阙秦,将取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

4.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  B.②③⑤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