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甘愿接受规则约束的心灵是真正自由的心灵;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的心灵则是被魔鬼钳制着的心灵。在规则面前低头,是人类崇高精神的最佳表现……规则看守的世界才是高贵生命的圣洁花园……

请根据此材料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规则,让人别无选择 曾记得在一次世乒赛上,一名瑞典选手与我国选手的一场精彩比赛,那是一场极重要的赛事,关系着两位运动员能否顺利闯入决赛,所以打得特别卖力。选手的连贯对接、锐利扣杀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位瑞典选手,渴望登上世界乒坛宝座的一个职业国家队员,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使我看到的任何比赛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比赛的收尾阶段,双方依然打得难解难分,比方各不相让,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我国选手在一次回防中,将球匆忙打向对面,如电光火石般落在桌沿外,因为动作太急骤了,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赛场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位瑞典选手因我国选手的失误而赢得了比赛。然而,在喧闹沸腾的赛场上,大家看到了一个孤零零但执着的手势高举着,原来是瑞典选手在向裁判和观众示意:我国选手打的是擦边球,后者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大家在明了事情的真相后,既对这位瑞典选手没有赢得比赛而感到惋惜,更以热烈的掌声回报他的坦荡和率真的人性。 赛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举起那个手势的时候,他说:“规则,让我别无选择!”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它能让晦暗变得明亮,让卑劣变得崇高,让狭隘变得宽广,让一切精神作弊者和名利欺骗家在它面前显得渺小猥琐、黯然无光!这是一种坚守公平的人格,一种恪守规则的力量。 规则与一切私利、人情和善良的愿望决不是一回事,它在理性的王国里应该成为绝缘体,成为我们思想原野上的一道坚固的长城。当然,在某些时候,它也不是不能兼顾,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兼顾了两者,让马谡在人情的沐浴下,为了“军令如山”这条规则慷慨赴死,其家小则按月享受禄粮而让马谡“不必挂心”,而这一切都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失火案中,校方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体现了这一点。 哈佛大学图书馆不慎遭遇火灾,使这所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400本书毁于一旦,学校蒙受的损失不可估量。庆幸的是,有一本极其珍贵的书在着火前一天被一名学生带出图书馆,躲过了这场劫难。我们从感情上会认为这位学生应当受到褒扬,甚至应当给予什么奖励,但事实上,校方在对这位同学归还图书的行为作出表彰的同时,宣布了给予他开除学籍的决定,原因是他违反了该图书馆的书不能带出的规定。 这件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进一步说明,在规则面前人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阜阳劣质奶粉”、“红心蛋”等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的决不是颠覆规则,玩弄手段,恰恰相反,是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是要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正如经济学家所说:“市场经济越完善,法规应该更健全,市场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应该更强烈。”一些投机者为趋利而违规的行为,只能是饮鸩止渴,割肉补疮,终究要在文明的光辉下塌陷。 规则是最坚硬的石头,让一切试图亵渎它的人束手无策;规则是最芬芳的花朵,让一切坚守它的人分享到成功的蜂蜜。规则,让人别无选择,人们除了爱它,就是更爱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很明确,就是“规则”,材料的中心是应该遵守规则,从材料“接受规则约束”“无视规则”“对抗规则”“在规则面前低头”“规则看守的世界”等词语看出材料的重点论述角度是“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行文紧扣这些内容可以写出较为深刻的文章。高一才接触议论文,这里结合题目谈一下议论文的一般要求,要写好议论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使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就算观点很鲜明、很新颖,议论十分出色,也不能让读者信服。而许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在文章当中虽然列举出许多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可是文章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或是论证条理不清楚,或是文章结构不完整,或是文章的分析议论不完整、不透彻……,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选择论据时没有遵循必要的原则,这个问题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在选择材料作论据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是中心集中性原则。我们在选择材料作议论文的论据时,第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所选的论据一定要紧紧地围绕中心论点,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能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句话,就是所选的论据的中心必须包含有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所包含的内容。例如在写《诚信难舍》这篇议论文时,所选用的论据一定要有“诚信”这个中心,而其它跟诚信无关的内容与事例都不要参杂进来。有些同学在叙述论据时,把一些与中心论点无关的内容也写了进去,这就在无形中减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二是典型性原则。所谓的典型性原则,就是在写议论文时,在选择论据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其它普通的论据尽可能的少用。这个典型性有一些问题要说明,就是这个典型性是相对的,比如某个论据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可是因为在同一篇文章里使用的人太多了,它就没有那个“典型性”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尽可能避免“撞车”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生僻的论据,是许多人都很少知道的,虽然它也很典型,但它缺乏一种“共知性”,没有代表性,所以其可信度也是不太理想,因此,不要以为人们是少用的论据它就具有典型性。比如写《助人是一种美德》的议论文,许多人都举某某人帮某某老人过了马路,这个论据太普遍了,缺乏典型性,而如果你举了某个人们都不知的事情作论据,尽管那个论据真的很好,但它还是缺乏代表性,因为人们都不知道。   三是充分性原则。一篇议论文,要有足够的说明力,没有足够的论据是不行的。有些同学在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里只举了一个论据,而且在叙述论据时叙的又太多了,分析议论的就几句而已,这样的议论文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而有些同学,虽然有了许多论据,但只是“堆放”而已,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议论,这样的论据也不能算是充足。因此,一篇议论文的论据至少要有三四个典型的论据,并且作有效的分析议论。而如果用的对比议论或列举论证法,七八个论据也不算多,但在叙述时要简洁一些,而重在多分析议论一些。总之,一篇议论文没有足够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是达不到令人信服的目的的。 转 四是条理性原则。论据的“摆放”是有条理,有原则的,并不是先想到哪个就先用哪个。当我们在列作文的提纲时,就要把相关的论据按一定的条理排列的,这些条理一般是:先写古代的,后说现代的;先谈国内的,再谈国外的;先写重要的,后说次要的;先写典型的,后说普通的;先写有名有据的,后无名无据的;先说关于人的,后说关于动物的……总之,论据的“摆放”就比如搞建筑修房子,是要讲究一定的条理与方法的,随便的“摆放”只能降低论据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或使得文章结构混乱,因此,论据的“摆放”不能太随意的,而是要遵循一些原则的。   五是时代性原则。所谓的时代性,就是要求在议论文当中,要有一些新鲜的、具有时代色彩的、是新近发生的例子作论据,这样的论据更有说服力,更能使读者信服,它不但使文章具有新鲜感,还能体现出一种创新的、个性的色彩,这是考场作文出彩的一个重要方法。而有许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所举的论据要么都是动物的,要么都是比喻性的,要么都是古代的,要么都是外国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文章缺少一种时代的气息,无形中就降低了文章的说服力,最终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要这样做,平时就得多注意收集当今发生的一些事情,把它们好好的记录在笔记里,到需要时就能随手拿来了。   六是多样性原则。论据太单一了,其说服力当然不如那些论据比较丰富多彩的文章了。议论文的论据一般可以分为这么几个种类: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女性的、男性的;典型的、普通的;关于动物的、关于人类的;事实论据的、道理论据的;有名有据的、无名无据的;……总之,一句话,就是中外古今的都要用一些,事实道理的都要用一些,正面反面的都要用一些,关于人类关于动物的都要用一些……这当然比那些单一的论据更有说服力一些。许多同学在选论据时,都没有想该如何的搭配,只是随意写上的,所以其说服力大大减低。   总之,一篇议论文要充满说服力,其论据的选用是有一定的原则的,我们只有注意这些了原则,我们的议论文才能更有说服力一些。否则,尽管我们都举了许多所谓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据,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沁园春 长沙》,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沁园春 长沙》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2.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3.这首词的结构思路如何?全词的主题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2.下面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