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沁园春 长沙》,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沁园春 长沙》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万户侯——本为汉朝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此处指代大军阀、大官僚。
2.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本词114字,属长调。
B.词的上阕重在绘景。以“看”和“怅”作为构筑词上阕的线索。“看”总领七句,刻画出一幅立体的、辽阔无垠的、色彩绚烂的江南秋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以“忆”和“恰”作为构筑词下阕的线索。由“忆”追忆往事,“恰”引领七句,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凸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3.这首词的结构思路如何?全词的主题思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案:
1.A
2.D
3.全词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和“记”,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并且通过下阕的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词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诗词在内容、手法、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诗词鉴赏的选择题都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要认真对读原文,寻找这些错误,“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并未点明时间,“寒秋”点明时间。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绿与碧为同(近)义词,不能并列作为两种颜色;“透”,并非物象的深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思路探究的题目,注意诗歌每部分写的内容,诗歌上片写景,下片回忆当年读书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