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城干净整洁的地铁车站和车厢让广大市民喜爱不已。乘车过程中,大部分市民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但车厢里仍有几个凤毛麟角的吃零食的乘客。

B.无论何时何地,她发生了什么事,朋友总是关注着,或劝慰,或支持,或鼓励。渐渐地,大家都知道,她有一个形影相吊的好朋友。

C.正值禁渔期,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非法捕鱼者铤而走险,趁着夜黑,大撒绝户网,有些渔民甚至对涸辙之鲋也毫不手软。

D.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的早期时代,曾因对工作安排锱铢必较而惹怒过同事,他批评人的言辞有时有些尖刻,甚至有些侮辱人。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锱铢必较:形容极小的差别也不放过,在极其细微的差别中决出胜负,很少的钱也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此句正确;A 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褒贬误用;B形影相吊: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对象错配;此处应为“形影不离”;C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此句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画鲤

                                          牟喜文

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穆三爷擅丹青,尤擅国画。泼墨挥毫,或高山,或小河,或渔舟,或落日,无不大气恢弘,使人如身临其境。画日,喷薄欲出;画霞,娇艳欲滴。画毕,穆三爷双手提笔,左右开弓,梅花篆字,一气呵成。

小镇人无不以拥有穆三爷一幅丹青为荣,更有达官显贵、商贾名人,趋之若鹜。

晚年,穆三爷开始画鱼,尤以鲤鱼为嗜。家中养一池鲤鱼,硕大透明的缸中,红黑相戏,上下翻腾。穆三爷常常伫立缸旁,凝神观察。泼墨挥毫中,鲤鱼跃然纸上,那姿态、那神情无不与真鱼相似。鱼鳃微张,尾鳍轻划,根须颤动,双目含情。仔细听来,耳畔竟有潺潺水声。

画界有规,以老为尊。穆三爷一画,千金难求。

小镇有一外出为官者,车马轻裘,几次登门,重金相求,终不遂愿。后被双规,锒铛入狱。

外人问之,穆三爷捻髯一笑,高雅之物,岂容污人亵玩焉。

小镇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以穆三爷为奇。

一日,镇东寒门农家李家双子双双考取北京高等学府。众宾客纷纷前来道贺,李家在镇上小吃部安排就餐,几包瓜子、花生,几碟小菜,几坛老酒。虽简陋,但也其乐融融。

忽人群大惊,见穆三爷立于门前,腋下夹着两个樟木筒。众宾客纷纷让座,穆三爷也不客气,大马金刀,居中而坐。李家双亲诚惶诚恐,忙吩咐上好酒好菜,穆三爷摆手制止,命人撤掉狼藉的杯盘,铺好台面,轻挥双臂,缓缓打开其中一个木筒,众宾客凝神屏气,伸长脖颈。但见,硕大的龙门从水里升起,两条摇头摆尾的鲤鱼从右至左,高高跃起,带起朵朵水花,水面泛起阵阵涟漪。鲤鱼双目圆睁,憨态可掬。

双鲤跃龙门!

穆三爷手捻须髯,微微颔首。

众人啧啧称赞之余,带钩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另一个木筒。

只见另一个木筒上一把铜锁光彩照目。

穆三爷将画收好,将两个木筒一起交给了如在云里雾里的木讷的李氏双亲,叮嘱道,另一个木筒,待双子学业有成之时再打开。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穆三爷拿起一杯老酒,一饮而尽,留下一个红包,飘然而去。

李母颤抖着双手打开红包,里面有两万元钱,泛着油墨的香气。

李父李母拉着两个儿子紧跑几步,门外哪还有穆三爷的影子。

几天后,传来穆三爷辞世的消息。

小镇人唏嘘不已。李家的那两幅画无疑成了穆三爷最后的作品,价值可想而知。一时求购者络绎不绝。然李家父母念及穆三爷,坚决不售,还将画存在了县里银行的保险柜里,断了那些贼盗的念头。

李家仍以种地为主,勒紧裤带,两个儿子勤工俭学顺利完成了学业。

完成学业的两个儿子在城里四处投简历,然而竞争激烈,他们虽名校毕业,但所挣钱粮只够勉强糊口。

他们自然想起了穆三爷赠送的第二幅画。

哥俩赶回老家,从保险柜中取出上了锁的木筒,请锁匠小心开启。

只见画中还是巨大的龙门,还是两条鲤鱼。与第一幅画不同的是,两条鲤鱼从左至右,游回了龙门。

鲤鱼归龙门!

揣摩了许久,哥俩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详细描写了穆三爷对同样是自己小镇上的人———车马轻裘者与李家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展现了穆三爷的高尚人格。

B.小说在描写《双鲤跃龙门》与《鲤鱼归龙门》两幅图画的画面时注意到了详略得当,尤其是对后者的描写,作者点到为止,但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

C.小说以夸张漫画式手法,写出了小镇奇人穆三爷的故事,虽然只选取了人物的一两件事情,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D.小说画线语句通过对穆三爷所画的鲤鱼形神兼备的描写,体现了穆三爷绘画水平的高超,为下文穆三爷无偿送给李家兄弟双鱼图作了必要的铺垫。

E.小说结尾处,李家两兄弟“冲着穆三爷家的方向”“仆然跪倒”的动作描写,生动的表现了他们没有读懂画意的愧疚。

2.小说为什么两次写到“穆三爷捻髯”?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开头说“旗镇多奇人,穆三爷无疑就是其中之一。”请概括穆三爷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

B.辄一之           扣:求教

C.虽细事不也       苟:随便

D.吾自欲其敬耳     致:表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5分)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