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这首词的上阕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4分)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2分)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

B.辄一之           扣:求教

C.虽细事不也       苟:随便

D.吾自欲其敬耳     致:表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5分)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