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10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祖母刘悯臣孤弱

C.常在床蓐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天下之奇才

B.能守其土,不赂秦                庶刘侥幸,保余年

C.李牧连之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至于颠覆,固宜然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下列各项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思厥先祖父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不抑耗其实而已         

C.可谓智力孤危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远略                            速祸焉

B.洎牧谗诛                          臣供养无主

C.猥以微贱,侍东宫                  臣生陨首,死当结草          

D.不名节                            犹蒙

5.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洎牧以谗诛                

C.苟以天下之大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答案:
1.B 2.D 3.B 4.B 5.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闵通悯C蓐通褥D无通毋。辨析通假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必须了解通假字与本字多为同音代替这个基本规律,本字就是被替代的字。具体说,它们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同音通假,例如“闵通悯、蓐通褥、无通毋”。(2)近音通假。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读“wú”。(3)音变通假。例如“扁鹊望桓侯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读“xuán”。 另外,有少数形近通假字。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通“悦”,读“yuè”。还有像“女”通“汝”等,都是因为形体相近而形成的通假现象。通假字一般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特殊的通假字要单独记忆,例如“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名词做状语。A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B形容词作动词/动词;C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古文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动。(1)名词用作状语,是指该名词在句子中不是主语,而是用来直接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方位等等。例如,“臣不胜犬马恐怖之情”中的“犬马”。(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原句或原主谓短语中没有动词谓语,而该名词或形容词正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充当了谓语。例如,“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3)使动是指主语支配和影响宾语,使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产生了某种情况和变化。例如,“李牧连却之”中的“却”。(4)意动是指“主观认为”, 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是意念上的、心理上的认识或感觉。例如,“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带”。(5)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例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A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B至于:古义:一直到.......;今义:副词。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连词。成立:古义:长大成人;今义:建立。告诉:古义:申诉;今义:向别人陈述;通知某事,使人知道。其实:古义:它们结果实; 今义:实际上。C智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不行:古义:没有去做;今义:不可以。 D不行:古义: 不能走路,这里指柔弱;今义:不可以。故事:故事 古义:先例,旧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事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B译为“因为”; A起初/才 ;C担任/应当 ;D自夸/怜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例句为被动句。B被动句A介词短语后置C定语后置D判断句。古代汉语中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推荐试题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分)

4.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4分)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