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庄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隐于山水,隐于僻壤,独善其身,独安其身;孔子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四处流亡无家可归,可还是意气风发不改初衷,只顾向前。你对庄子和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如何理解的。

请以“知其不可而安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答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 努力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没有一个不经过努力。――――题记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论语》中说孔子的一句话。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用一生去领悟。孔子用执著阐释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定的面对困难。 几千年之前的孔子尚且如此,几千年之后这种精神仍矗立在我们当代人心中。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闵恩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站了起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点石成金,引领变化,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是什么让他明知会失去生命还要为国奉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诸如此类的人还有孟祥斌这位舍己为人年轻的军人。记得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来交换来体现的。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却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用轮椅汇出爱心轨迹的李丽,开创祖国航天事业的钱学森,散尽家产开创学校的李剑英……这不都是孔子这种精神的延续吗? 漫步于茫茫戈壁,偶尔看见一株纤细的小草,你是否会感叹生命的昂然生机?傲立于悬崖峭壁上的迎客松是否会让你感受到生命的无惧?是的,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雄鹰只有把孩子从高处抛下,他的孩子在努力之后才能搏击长空;毛毛虫只有经历痛苦的破茧过程才能变成翩翩起舞的蝴蝶;飞蛾只有葬身于火海之中,才点燃了它追求光明与热量的理想。 现在,我只想说:“即使生命变成一片荒漠,我也会像骆驼一样默默前行;即使人生把我变成一只河蚌,我也会用毕生的精力、一生的心血把刺入体内的痛生化成一颗晶珠。”熊熊烈火中,凤凰得到重生;滚滚黄沙中,骆驼感受生命;萧瑟寒冬中,腊梅独自开放;悬崖峭壁上,迎客松倔强生存。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它们创造了奇迹是因为它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昭示生命的不屈与坚韧,创造生命的华丽篇章;显示生命的蓬勃与无惧,谱写生命的赞歌。 【解析】 试题分析:命题作文可以先拟写提纲,如“知其不可而为之”作文提纲: 一、常规性思考 1、是什么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争取正义的悲壮使命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追求理想的执着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无畏挫折的勇敢胆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2、为什么 可以彰显自身的人格修为 可能激发大众的公民意识(榜样力量、动员作用) 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行步伐  科学研究相当复杂,需要几代人不懈探索 社会进步极其艰难,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越近终端越须要坚持  3、怎么样 必须坚信理想崇高 必须把握时代趋势 必须要有宽广胸怀(以天下为己任) 必须具备顽强毅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二、辩证性思考 1、起——“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济世救民的忧患意识 2、承——“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行步伐 3、转——有时应该保存有生力量,不作无谓的牺牲(隐忍,变通) (如果是逆潮流而动,那就是顽固) (如果是目标不正确,那就是颟顸) 4、合——“知其不可而为之” 必须坚信理想崇高,必须把握时代趋势 三、批判性思考 1、摆现象——道家的消极避世,庸人的得过且过 2、谈危害——世道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3、挖根源——社会没有公平,邪恶处于强势,正义遭受迫害 4、提措施——民主启蒙,培养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①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

 ②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③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

 ④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⑤“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皙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日:“我和曾皙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⑥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项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去。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

 ⑦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

 ⑧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研究孔子,如果顾及他的全人,对他的哲学或许也会有些新的认识吧。

1.作者认为孔子的“洒脱”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2.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他对于读书的主张是怎样的?  (4分)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孔子看待“仁”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分)

4.文章结尾说:“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联系全文,你认为孔子“不洒脱的地方”指的是什么?  (4分)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4分)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8分,每小题2分)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今君亡赵走燕

C.赐,志不远矣                         某所,母立于兹

D.人不我信也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5分)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