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现代文阅读(共14分)

孔    孟(有删节)   黄仁宇

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⑤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总是形影相随”这一主旨。

B.文章第②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例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说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先天,“斩钉截铁”用得形象而准确。

D.文章第④段举四个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E.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二人所处时代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2.课文第②段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4分)

3.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分)

 

答案:
1.C.E。 2.(4分)所谓“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3.(6分,每点2分)(1)在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2)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3)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解析】 1. 试题分析: A项对选文的主旨分析有误,主要内容应是阐释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B项对论证方法分析有误,主要用正反对比法,D项选文第4段举四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本题是要求考生理解“紧张”的语境义。文中将孔子与孟子对国事的态度进行了对比,孔子能轻松地对待,而孟子则更为“紧张”,从后文的两个例子可以分析出,孟子更为忧心、更为沉重。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 本题是归纳概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分层、概括各层大意即可。“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可得出第一点。“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由此可得出第二点。“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由此可得出第三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8分,每小题2分)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痛苦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今君亡赵走燕

C.赐,志不远矣                         某所,母立于兹

D.人不我信也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行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5.翻译下面的句子(共10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5分)

                                                                       

②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5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之而已矣             示:显示

C.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之   受:接受

2.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        此谓也

B  使之主祭百神享之               尧荐舜于天天受之              

C  谆谆命之乎                     夫后之中国

D  尧天下与舜,有诸               天不言,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此之谓也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