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晦朔       蛊惑       委曲求全       食不裹腹    

B.繁衍       跋涉       伏法受诛       不径而走    

C.琐屑       俯瞰       莽莽沧沧       引人注目     

D.震撼       磨砺       流觞曲水       皇天后土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 “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B “不径而走”应为“不胫而走”;C“莽莽沧沧”应为“莽莽苍苍”。字形的识记要联系意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果”与“裹”之别,前者是“充实、饱’的意思,后者是裹住,显然词语中是”充实,饱”的意思。“不胫而走”中的“胫”是小腿的意思,因此字与月有关,因为月在古代是肉字的变体。识记字形要与意义密切联系,其它词语可借助类似方法记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无骄尚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③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范晔《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从容淡静           (从容,休闲舒缓。)

B.不好交接俗人         (俗人,世俗之人。)

C.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

D.公车特征拜郎中       (特征,特地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B.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精思傅会,十年成             自此以后,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而无骄尚情                   妙尽璇玑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张衡的科学成就的一组是(3分)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衡         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     ④著《灵宪》《算罔论》

⑤复造候风地动仪             ⑥乃作《思玄赋》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1段,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的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B.第4段,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误。

C.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D.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仰之情。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2分)

②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