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语言综合运用。

请运用合理的想象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要求用上环境、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手法,不少于150字。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
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 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首先要对《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意境和内容情感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诗歌中的景物,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渲染气氛,通过衬托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如在环境描写方面,可以抓住“春风”“江南”“明月”“山”等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照我还”营造气氛。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6分)

2. 阅读文章③④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3.根据⑤⑥两段,说说题目中“意味”的两层含义。(4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瓷器”为线索,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最后点出做人应如瓷器的道理。

B.“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是说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C.瓷器不仅在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还拿房子与瓷器类比,突出瓷器在取名上也有其无穷无尽的意味。

D.瓷器的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文章用翔实的材料、清新优雅的语言,抒写了对瓷器发展变化的欣喜,尤其是对唐代瓷器的喜爱。

E.行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章在描写“瓷器的意味”时,也凸显了其本身的“意味”,于谈古论今中,自然而然地道出“俗与雅”的道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升华了对瓷器的认识与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 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卒群城邑                         抢劫

B.擒贼,斩以                         巡行

C.谓败,河南府                       担任……知府

D. 诏不许,然甚其意                  认为……豪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示迪     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B.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                   舌举而不下,逸而走

C.周怀政诛,帝怒甚。”                    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狗不知而吠之

3.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B.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C.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D.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②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