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写一则描写笔记。描写对象,可以是石缝间的蒲公英,砖墙角的小瓜苗,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总之,是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要求:描写要生动、充分,有整体感,不少于200字。

 

答案:
                             石缝间的蒲公英 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我从街边花砖甬道上经过,不经意间一瞥,发现路边石缝里一株鹅黄色的蒲公英花开得正艳。这一抹灿烂的金黄,让我眼前一亮。    蒲公英金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地绽放着,完全忘记了自己置身于路边的砖瓦石缝中,锯齿状狭长细窄的叶片一往情深地绿着,虽然行人稍不注意就会将它踩成绿泥,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拒绝成长。看着这株在石缝间绽放花朵的蒲公英,一股莫名的感动充盈我的全身。 看似毫不起眼的蒲公英却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在石缝里将根一点一点地努力扎下,并在春天里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生而为人,应当像蒲公英一样坚强、向上,让每一天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有一定要求的小作文。测试基本写作能力。作答时应当注意分析要求:要写描写语段,要写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要描写生动、充分,即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要有整体感,另外字数不可少于200字。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湖 畔 雨 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答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渐渐,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委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1.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6分)

2.理解文中画线句的意思。(6分)

(1)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

(2)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

3.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5分)

4.下面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E.整篇文章语言运用大量的短句,拟声词、叠词比比皆是,情感婉柔,文笔清新,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是一篇十分隽美的散文佳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与太宗排入告。                          闼:门

B.吾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     游:交游

D.家人箧视之。                               发:打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近,则游者众。

B.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比。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形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笑声中的雅俗之辨

蒋慧明

①最近重读朱自清先生写于1947年的文章《论雅俗共赏》,颇有感触。文中提到:“中唐的时候,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这其实讲的就是曲艺史中的古代说唱形式——俗讲。文章的主旨其实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雅俗共赏”体现的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②回顾整个文艺史,我们不难发现,但凡能够传世的作品,无不是遵循了雅俗共赏的原则。而雅俗共赏也早已成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雅俗共赏不是高雅与通俗的混合,而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辩证统一。”即内容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

③作为通俗文艺(又叫大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传统的曲艺艺术,无疑是被列入俗文化阵营中的。一方面,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部分自我标榜为雅文化之代表人士的偏见、歧视与冷落。事实上,传统曲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恰恰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许多杰出的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譬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毕生致力于此,他令相声艺术的整体品格得以不断提升。另如,被誉为“一代滑稽戏宗师”的周柏春先生,也曾说过“有文化的滑稽是幽默,没文化的幽默是滑稽”,他同样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为观众奉献了众多高质量的笑声。

④所谓“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真正优秀的经典的曲艺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正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曲艺之“俗”,当取其通俗、民俗、俚俗之意,而绝非为人所不齿的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文艺的雅俗之间,似乎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一旦越界,则很容易滑入无视艺术品格、匮乏审美价值的泥沼。这一点,从中国曲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实不难找到例证。可惜的是,当前的曲艺创演中确实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个别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认真反思起来,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可能更主要的还是部分曲艺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欠缺。

⑤笔者认为,作为曲艺的从业者,理应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本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于曲艺创演的实践中去,力争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俗共赏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共识,而能够流行的作品都是遵循了雅俗共赏原则的。

B.雅俗共赏是高雅与流俗的混合交融,是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

C.雅俗共赏是内容上的生动活泼、大雅若俗,与形式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真正优秀的经典曲艺作品,表现的是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传递给观众的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被列入俗文化阵营的传统曲艺属于大众文艺的代表,它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以及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B.传统曲艺都是具备雅俗兼备的艺术品格的,而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同样也是所有曲艺人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认同。

C.文艺的雅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曲艺之“俗”却始终有着清晰的底线,绝非陋俗、粗俗、庸俗、媚俗或流俗,而是通俗、民俗和俚俗。

D.曲艺创演中存在着沉渣泛起、拿无聊肉麻当有趣、一味迁就甚至迎合一些观众不良趣味的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业内外人士的批评。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雅者得其深,俗者得其浅。”“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总是能给各类观众带来“高质量的笑声”的,它不应受到偏见、歧视与冷落。

B.曲艺工作者应该向相声大师侯宝林、“一代滑稽戏宗师”周柏春等老艺术家们学习,使更多的曲艺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为广大群众奉献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

C.一些曲艺作品的媚俗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众素质低下,趣味低俗,因而提高观众审美情趣乃拯救通俗艺术的根本出路。

D.曲艺的从业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增强自身认识社会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