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逃  兵

曹德权

“预备——”随着执刑官的一声厉吼,一排枪刺齐刷刷地抬起,对准了五米外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十一条汉子。

十一个战场逃兵有的耷拉着头,有的双目紧闭,有的瞪圆充血的双眼盯着执刑官,有的嘴角斜拉出一丝惨笑……

逃兵们面前,肃立着一千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国军弟兄,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此时,一千多生者愤怒地盯着面前这十一个败类,十一个丧失血性的孬种。

逃兵是在上士班长向二狗的带领下从河堤上溜走的,他们没跑出去,被连长带人截住。少将旅长冷酷地盯住面前这十一个兵,鼓起的腮帮抽搐着。

执刑官的右手凝固在右耳上方,就要劈下。突然,少将旅长向执刑官摆了摆手。执刑官举起的右手缓缓放下。行刑队抬起的枪刺缓缓放下了。

少将旅长来到向二狗面前:“你说,你为什么要带着全班当逃兵?”

“旅长,我错了,我前天接到家里的信,我媳妇被保长给糟蹋了,跳了井……我七十岁的老娘……也气……气疯了!我想,这一仗我们会被打死的,打死了,我怎么报仇呢?我就……就……跑了!”向二狗泣不成声。  

少将旅长盯住向二狗,一言不发。  

“旅长,我向二狗不是孬种啊!我不是孬种啊!我犯了军纪,死而无怨,只求旅长为我做主,给我报仇啊!”向二狗仰天惨嚎,嗵地跪下。

少将旅长将向二狗扶起,命人拿来十一支手枪,二十四颗手榴弹,蹲下身亲手将手枪压满子弹,然后站起,亲手解了逃兵们身上的绳索,再将枪和手榴弹发到逃兵们手上。  

少将旅长的双眼挨个将逃兵扫过,说:“生死一人一回。你们犯了军纪,罪不容留,必须死,可这个死法,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你们……自个选个死法去吧!”  

逃兵们惶恐而不解地望着旅长,好久才回过神来,向旅长行了个礼,拖着沉重的双腿在一千多生者鄙视愤恨的眼光下离去了。  

五天后,情报处长将一份详细书面报告递到少将旅长手上,下面是一段节录:“逃兵李二牛、何喜发,刑场下来后逃往伏牛山,加入赵明英匪部;逃兵方财旺、陆邦才日前夜袭高桥日军弹药库,炸毁其2号炮弹库后滚入烈火中自焚;逃兵王磊、王玉清,深入汪伪张汉田旅部,击毙张旅参谋长高志国部下多名,弹尽拉响手榴弹自尽;逃兵刘四方、魏功德、毛金银,在上士班长向二狗带领下,猛攻日高堡车站,炸翻日军军列,击毙日伪军多名,向二狗以及三名逃兵全部阵亡……”  

少将旅长长久地盯着报告,叹了口气:“派出两个小组,将李二牛、何喜发和那个保长杀掉。余下这九名逃兵……把他们记入阵亡将士英名录吧!”  

半月后,派出去的两个小组先后回来,报告李二牛、何喜发二匪已被击毙,只有那个保长不知被何人砍了头,祭了向二狗媳妇的坟。

少将旅长正惊异间,忽听门外一声报告,两名卫兵架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人进来。  

少将旅长吃惊地盯住血人:“是你!”  

血人正是向二狗。  

少将旅长逼前一步:“你,怎么没死?”  

血人艰难地喘着气,从怀里掏出一件染血的衬衣,双手捧着挪前一步:“旅长,我们攻了高堡车站后,弟兄们掩护我冲出去……去杀保长,报仇!弟兄们要我报了仇后把这件衬衣交给您,我,爬了三天,爬……回……回……来了……”  

血人说完轰然倒下。  

少将旅长展开那件衬衣,上面是歪歪扭扭的六个血字:“我们不是逃兵。”还有九个血写的名字。  

少将旅长将衬衣裹了向二狗的尸体,紧紧地抱着他,走出旅部,走向操场……  

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有十一名士兵在班长向二狗带领下逃跑的事件,说明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

B.“这场恶仗拼去了三千多条国军弟兄的生命,换来日军一个半大队的尸首”,一个“拼”字,两个数字,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也衬出了战士们的军人气节。

C.少将旅长 “盯着向二狗,一言不发”、解绳、装子弹、送枪等一系列的动作,透露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侧面刻画了他鲜明的人物形象。

D.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看出,作者笔下真正的逃兵只有两个:李二牛和何喜发。他们与其他九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其他九人知耻后勇,是真正的勇士。

E.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不可预知的外部环境会给人性带来暂时的迷失,但血性男儿终会有颗维护正义的心。

2.小说中的向二狗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这一夜,一个国军少将旅长为一个死去的国军士兵守了一夜灵”的内涵和作用。(6分)

4.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在战友们用性命与敌人相搏之时,冲到最前头,坚持抗战不退缩。可是,作者笔下的这几个人他们会逃跑,为的只是报私仇。这会不会是个败笔?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
1.A C(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从为家人报仇而临阵脱逃可以看出向二狗性情冲动;(2分)从情报处长的书面报告中可以看出向二狗的勇敢;(2分)从爬了三天送回血衣可以看出向二狗性格中的重情义、有血性。(2分) 3.内涵:少将旅长不仅仅是给向二狗一个人守灵,他也是给衬衣上用生命写下名字的“逃兵”守灵,更是为千千万万个为了保家卫国勇于牺牲的战士们守灵。(3分)作用:这处描写,是对向二狗等九人不是逃兵的证明,对英雄的认可。升华了主旨,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3分) 4.不是败笔。①这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作者的这种写法,打破了人们圣化、神话了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士兵的形象。他们有家,有妻老儿女,在家破人亡的时刻,他们也会悲恸,会失去理智,这才符合人之常情。②作者把他们放在战争的背景下,战争的残酷不容许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他们用不怕牺牲,勇于杀敌,用血衣来印证誓言洗刷清白,在暂时的迷失后同样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展现了他们“即使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的英雄形象。(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C、D两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其他三项考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只要仔细阅读全文,把各个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即可得出答案。A “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都会实现其不同的人生价值”错;C “最终感情因素占了上风”不对,他亲手放开逃兵的同时,又派人监视着他们的动向。而且刻画形象是正面描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历来是设置密度最大的考点之一,一是由于这个考点能看出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二是学生容易入手,三是能看出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 性。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定身份——看外表——理行为——析心理。其中理行为,一定要把人物的所有事情一一列出来,加以分析。还要注意有些 侧面的表现。像向二狗的战场表现就是通过战报表现出来的,是侧面表现。本题看似容易,但有一个陷阱:学生会忽略向二狗最后的爬回来的举动,因此能否对这一形象赏析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就要看学生分析的是否细致。试题难度:一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分析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的含义,也就懂得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本题即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也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小说前面已经花了那么多笔墨写向二狗和他的是一个弟兄,从少将的表现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这一拨人不是逃兵,是一帮有仇报仇,有血性的汉子。而战报再次 证明,这些人不是孬种。向二狗临死的血衣更增加了“逃兵”们的悲剧色彩和文章悲壮气氛。再从句子上透视,一个国军,显然,少将已经从内心里把向二狗看成一 个军人,一个军人死去只有一种:为国捐躯。那么,少将就是为一个烈士守灵。句子的意思出来了,作用是什么呢?显然是对一种敢死精神的认可和礼赞。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常规考题,题目涉及的手法也比较常见,难度中等,可能在刻画人物作用文艺作品高于生活,但永远来源于生活。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有一个血与火洗礼的历练过程的。英雄也不是圣人,他们不完美。惟其不完美,他们身上的那点可贵才更让人目眩神迷。注意分析形象的现实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二十始读书。家贫,燃薪代烛。耕陇上,辄挟册以诵。兄为吏,忤知县系狱。爵投牒直之,并系。会代者至,爵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益奋于学,立意为奇节。从同郡韩邦奇游,遂以学行名。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服阕,起故官。

帝经年不视朝。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方士陶仲文加宫保,而太仆卿杨最谏死,翊国公郭勋尚承宠用事。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学士夏言、尚书严嵩等作颂称贺。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先是,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帝大怒,下诏狱拷掠之,复杖于廷,谪韶州经历。

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帝震怒,立下诏狱搒掠,血肉狼籍,关以五木,死一夕复苏。所司请送法司拟罪,帝不许,命严锢之。狱卒以帝意不测,屏其家人,不许纳饮食。屡滨于死,处之泰然。既而主事周天佑、御史浦鋐以救爵,先后棰死狱中,自是无敢救者。

逾年,工部员外郎刘魁,再逾年,给事中周怡,皆以言事同系,历五年不释。至二十四年八月,有神降于乩。帝感其言,立出三人狱。未逾月,尚书熊浃疏言乩仙之妄。帝怒曰:“我固知释爵,诸妄言归过者纷至矣。”复令东厂追执之。爵抵家甫十日,校尉至。与共麦饭毕,即就道。尉曰:“盍处置家事?”爵立屏前呼妇曰:“朝廷逮我,我去矣。”竟去不顾,左右观者为泣下。比三人至,复同系镇抚狱,桎梏加严,饮食屡绝,适有天幸得不死。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灾,帝祷于露台。火光中若有呼三人忠臣者,遂传诏急释之。

居家二年,一日晨起,大鸟集于舍。爵曰:“伯起之祥至矣。”果三日而卒。隆庆初,复官,赠光禄卿,任一子。万历中,赐谥忠介。                                      ------ 《明史 ·杨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投牒直之,并系:拘囚

B.从同郡韩邦奇游:交往

C.爵抵家十日    甫:刚刚

D.三人至        比:等到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爵敢于直言进谏的一组是

①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②爵抚膺太息,中宵不能寐。逾月乃上书极谏

③爵疏诋符瑞,且词过切直             ④帝震怒,立下诏狱榜掠

⑤屡滨于死,处之泰然                 ⑥左右观者为泣下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④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爵少年时曾为兄长鸣冤。后来中进士后被授官行人,出使王府回来后向皇帝进言,得到同意。

B.因为杨爵上疏诋毁符瑞,嘉靖帝大怒,下令锦衣卫将他下狱进行刑讯。狱卒摸不清皇帝的意图,不准家人给杨爵送饭,因而杨爵几乎死去。

C.在扶乩时,嘉靖皇帝被神言感动,下令释放杨爵等三人,但后来又命令东厂追捕他们。杨爵被捕时非常镇定,围观的人对此感动流泪。

D.嘉靖帝因火灾在露台祈祷时,听见火光中有呼杨爵等三人是忠臣的,虽然很不情愿释放他们,但因怕神降罪,所以就把他们放了。

4.翻译下列句子 (每小题5分,共10分)

(1)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

(2)及帝中年,益恶言者,中外相戒无敢触忌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诗  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