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学、艺术与宗教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宗教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宗教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宗教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宗教最高的理想。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乐为例,各种宗教音乐不一样,基督教颂神诗与佛教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宗教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宗教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宗教利用形象表达宗教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宗教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宗教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宗教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③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宗教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宗教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佛像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佛像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从这可以看出,宗教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宗教,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宗教之所以为宗教这一主要性质。

④宗教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宗教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⑤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儒教、佛教、道教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宗教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宗教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宗教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宗教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宗教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宗教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宗教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3.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宗教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宗教意图。(4分)

4.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宗教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答案:
1.A C 2.A 3.①宗教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②塑造佛像面貌多表现为慈祥,使信徒感觉到来自宗教的真正的同情和怜悯。③佛像全身微向前倾斜,使朝拜者有亲近感。 4.①乐山大佛异常高大,人在他面前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可以引起对神的崇拜。②乐山大佛神情肃穆,可以引起人们的敬慕之感,容易进入安谧、肃穆的境界。③面对流转而逝的江水,乐山大佛如山般正襟危坐,可以使人感到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说:A项原文是“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儒教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第三、四行。选项所述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此不是肯定性转述,而是带有批判意味。B项原文是“宗教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宗教所提倡的‘意向’”。原文出现在第一段末尾。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宗教利用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和祈求。主体是“宗教”而不是“人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说:见原文第二段第三至五行。“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A项随意扩大所指范围。注意原文“大的宗教建筑,天幕的颜色……摒弃华丽的颜色”“尽量的高大宏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前后文的语境,本题是“局部”题,一般在题目出处附近寻找答案。需要学生分析第三段,概括归纳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每点应点明佛像(艺术)、所体现的宗教“意向”,意思对即可。本题一般是观点归纳或分析题,有时要关照全文,先要弄清是什么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好,时间!

叶延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已,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这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

⑥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有什么妙处?(4分)

2.请对③段中划线句子加以赏析。(4分)

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

3.作者在③④两段借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表达怎样的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句话的内涵与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