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

要求:中肯恰当,80字以内。(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要针对课文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分)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感言:                                                                             

 

答案:
例一: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例二: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评分建议:三个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感悟,3分;阅读感悟紧扣文章内容、语言精炼生动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为一开放类试题。要求就学过的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写几句感言。注意仿写时要按照初读……,再读……,多次阅读……,的句式要求。另外要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主题等方面)形式(如文章的语言精炼、修辞巧妙、结构精美等)等角度展开思考作答。 考点: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4小题,共18分)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4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安仁屡以金帛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之谈次,颇兵强战胜                    矜:夸耀

B.凡他国所产不知也                             靡:没有

C.元舆蚤卒,家绪浸                             替:更替

D.安仁屡以金帛之                                    济:救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杞服以入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不能死节反事之                             ②夜缒

C.①安仁善楷隶,遂秦留书之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D.①躬自训导,毕婚娶                            ②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                        ②凡觐见仪制,多听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国经,凡他国所产磨不知也       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                                                  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掌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D.赵安仁为人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小题,共12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3分)

3、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3分)

4、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焉                                          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也                                 与:同盟

C.以杀忠臣之罪                                               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徒:仅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胜焉                                                   ②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①当时京师举兵来找                                  ②为之力而敝 ,不仁

D.①吾情得之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3.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制造”实现不了文化输出

“中国制造”的30秒形象广告,要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连续播出六周,这是上周以来很让国内媒体亢奋的一个新闻事件。一则30秒的形象广告果真有那样的神力,能够在海外塑造中国国家形象?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意义,似乎更多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这是我们经过内部资源整合以后的第一次行业集体发声。此前,“中国制造”多年来保持坚挺的出口势头,尽管诸如纺织品、打火机、鞋子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屡遭反倾销,但在金融危机中依然葆有后发力量。然而,多年以来,中国企业并无对外宣示品牌价值的整体形象设计,往往各拉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相互间更谈不上经由高度提纯产生诸如“美国精神”、“韩国风格”等等那样的附加文化价值。此番协会出面、官方支持、以“民间”形态呈现“中国制造”广告,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此外,为“中国制造”正名,仅仅凭形象策划,还只是浅层次的努力。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到海外宣示“中国制造”的风采固然是一个路径,而专心做好国内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形塑?眼下毕竟不再是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了,每个人、每个企业随时随地都是展示中国形象的载体。国内一些民族主义者总指责外国企业、外国政府乃至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制造”的敌意,其中固然有不必要的误解,但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企业部分产品因质量而发生的不良影响,焉知不是在自毁“中国制造”的长城?即便出口产品都过得硬,可次第发生在国内的产品伤害消费者事件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在地球村时代,此种恶劣与负面,恐怕是做多少秒正面形象广告,都很难一时完全“正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条形象广告,很多论者激情欢呼,“在海外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实现从出口大国到出口强国转换的现实呼唤”、“让中国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款款心意可以理解,却未免过于乐观。创意固然值得肯定,但一条广告的意义不能被无限夸大过度阐释。“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最佳的交接点。但是,文化意义上的“和”、“合”,还要能够与商业社会中的商业伦理取得共识,譬如,如何在立足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利益获取,如何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何在讲究积极的、进取的商业伦理中植入“和”、“合”的中国文化元素,等等。

中国文化从来讲究“微言大义”,“君子德风”,以为意象的叠加、价值的灌输就能影响他人,并不完全适应现实世界的传播规则。我们特别在意的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的偏见甚至恶意,也不会因为积极正面的形象广告,而消失殆尽。因此,“中国制造”创意再好,也不过是一则广告,并不能负载更多,更不能理解为这是文化理念的一次输出。

1.下列关于“中国制造”广告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制造”广告是中国企业经过内部资源整合以后的一次行业集体发声。

B.它是由协会出面,以“民间”形态呈现“中国制造”形象的有益的尝试。

C.它传达出中国文化的元素,其广告创意新颖,在海外成功重塑了中国形象。

D.这个广告所塑造的积极正面的形象有助于消除来自西方世界的由来已久的偏见。

2.作者认为“中国制造”广告实现不了“文化输出”,以下不能成为这种论断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为“中国制造”正名,仅仅凭“中国制造”的形象策划,还只是浅层次的努力。

B.国内企业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多少秒正面形象广告都难以完全“正名”的。

C.“中国制造”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未能与商业社会中的商业伦理取得共识。

D.“中国制造”创意虽然很好,但是它不能完全消除掉我们特别在意的西方世界由来已久的偏见。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制造”虽然多年来保持坚挺的出口势头,在金融危机中葆有后发力量,保是,中国企业并无对外宣示品牌价值的整体形象设计,更谈不上经由高度提纯产生的附加文化价值。

B.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不同,在地球村时代,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该是展示中国形象的载体,随时随地注意爱护、塑造中国形象。

C.“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传递出来的“和”、“合”的文化理念,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价值最合适的交接点。

D.中国文化从来讲究“微言大义”,“君子之风”,以为意象的叠加、价值的灌输就能影响他人,并不适应现实世界的传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