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的种种缺少公德的表现,引爆关于国人素质低的讨论。以90后为代表的“新新人类”进入社会之后,在个人修养方面受到的非议也并不少见。中国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就要求国人实现从“百姓”到“公民”的嬗变,这其中,如何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尤其重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

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英国作家 罗斯金。

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之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歌德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文明古国呼唤文明 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 张晋源 在昆明翠湖公园,一些不文明行为屡屡发生,有些人横躺长椅,有些人乱丢烟头,有些人胡乱刻画,让这块“城中之玉”“花容失色”。 这则新闻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新闻,因为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曾看到一组关于国庆节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的照片,天安门广场上报纸、塑料袋、空饮料瓶、一次性快餐盒、残汤剩骨等生活垃圾遍地都是,一片狼藉。看那光景,真和一些地方的卫生死角没什么两样。据报道,仅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广场清理各类垃圾就达到39.8吨。 不讲文明的习惯贻害无穷,使我们愧称“文明古国”的称号。 国人也许是久在鲍鱼之肆,习以为常,但走出国门之后,会让人感到震撼和悲哀。一位记者出访意大利,在比萨斜塔下清楚地看到用中文书写的“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顿时,一种莫大的羞辱感涌上心头。这块专门指向中国人的提示牌是有意侮辱中国人,还是实属无奈?这位记者注意到,没有一个外国人吐痰,倒是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不少炎黄子孙对提示牌视若无睹,照样“天女散花”。那块提示牌,不是谁在将我们“妖魔化”,而是我们自己不争气的同胞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愿插着“不文明”的行为标签游街示众。 不讲文明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源何在? 观念上的轻视必然导致行为上的放任,不讲文明的人往往视文明习惯为小节,视文明修养为草芥。诚然,这些不文明行为只是关乎道德的细枝末节,与“大奸大恶”并不搭界,但是这种小节折射出一个人低下的文明修养和道德素质,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群体品位,透视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层次,况且,人性之恶行也往往是由点滴不善累积而成。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些不讲文明的人所缺乏的正是一种公共道德基础,缺少人类精神的自律。 其实,要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的人并不难,只要人人加强文明修养,加强行为自律,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可以了。买东西自觉排队,乘车主动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公共场合轻声细语,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果皮、空饮料瓶扔进垃圾箱,在洗手间随手关好开着的水龙头等等,这些都是文明习惯的具体体现。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些专为中国人悬挂的提示牌就会自动消失,那些令人尴尬的新闻和调查数据也会销声匿迹。 文明小节关乎道德大义,文明古国呼唤文明修养。只有国人提高了文明素养,养成了文明习惯,中国才能算是真正的强国,国民才能赢得世界的尊敬。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四段文字都是围绕着“个人修养”来写,思考时,要理解材料中“如何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尤其重要”,构思时,可围绕“文明”“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如何做一个讲文明讲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也可以谈“提高个人修养势在必行”“要做一个文明的人”等。写文明修养类材料作文贵在联系实际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展示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落入了空谈道理、罗列古今中外事例和名言警句,表面雄辩,其实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窠臼。 作文题材料列举了种种不文明现象,属于反面事例类材料作文。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打开思路: 一是横向联想。通过列举类似现象,让读者认识到它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突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剖析危害。充分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危害,才能突出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 三是观果思因。深入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透彻剖析这个问题,后面的解决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具有针对性。 四是提出解决办法。思考如何解决难题,纠正不文明习惯,让文明之花在中国竞相开放。 为此可参考以下立意:1.加强个人修养势在必行。2.文明光荣。3。做一个文明的人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适忘,往往留宿于山上    反:通“返”,返回

B.不足以众客                席:宴请

C.子瞻于是最乐                于是:对这件事

D.而以适意为悦                适意:心情畅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效左右           得复见将军

B.有废亭             复驾言兮

C.酌水饮之           我腾跃

D.及既厌             若是,孰能御之

3.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5.把文言文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3分)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3分)

(3)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仁本其才             高:推崇

B.遣使者四辈敦           趣:通“促”,催促

C.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股肱:辅佐

D.管、晏君之过           暴:残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周去,客密州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周条二十余事         击破沛公军

C.帝尝飞白书赐周       但刘日薄西山

D.管、晏暴君过         不如须臾所学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赵仁本很赏识他,给他准备行装,让他进关。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常何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苏秦、张仪、终军、贾谊也比不过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5.将文言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4分)

(2)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