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C.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D.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古代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凡在故老,蒙矜育               ②三径就荒,松菊

B.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②财物无取,妇女无所幸

D.①臣进退,实为狼狈               ②巫医乐师百工

3.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开头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意在表明对于普通臣民来说,孝比忠更重要。

B.第一段中“况臣孤苦”上承课文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

C.第二段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结尾说刘“保卒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D.文章前两段侧重在虚实中动之以情,所选这两段则侧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分)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3分)

 

答案:
1.A 2.C 3.A 4. (1)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2)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太守逵、刺史荣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3)我活着一定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 整句理解为: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庶:大概,或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①犹:尚且;②犹:还。B.①于;比;②于:在。D.①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助词,表复指关系。 答题时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首先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原句意思,然后根据原句意思确定虚词意思,如果虚词用法不能从意思上确定出区别,可以从虚词前后的关系断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作者意在强调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符合圣朝以孝治国的方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无以”译为不能,“终余年”译为度过她的余生 (2) “辛苦”译为辛酸苦楚,“非独” 译为不仅仅,“所见”译为所亲眼目睹,“明知” 译为明白知道。(3) “陨首”译为牺牲生命,“结草” 译为结草衔环来报答恩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流传着“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这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猜测。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依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引用《左传》子产不毁乡校的典故,“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这是子产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广东高院微博发出的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的积极信息。

综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对民意民情的上传都予以相当重视,并留下不少纳谏利民的佳话。

附录:背景资料:

广东高院微博于8月23日开设问题征集栏目,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征集】开网来纳谏,请君多"拍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得听民意、讲真话、听问题。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广东高院的目标,现向网友征集意见和建议,您的每一句留言都将成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期待您参与!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迹记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