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1.“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2.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5分)

 

答案:
1.“惊”:吃惊、惊讶。(1分)“怯”:胆怯、害怕。(1分)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2.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 侧面:(1)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正面1分,侧面4分,侧面答出两点给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题目。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 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 “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 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太子少师致仕                 致仕:官员退休

B.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C.概独抗章明其罪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D.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报怨:同“抱怨”

2.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B.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C.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①诰死,恤其家备至            概独抗章明其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5分)

(2)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 “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节选自2012.3《三联生活周刊》朱步冲《中国酒史:文化的脉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C.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缘于汉唐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D.宋代酒风文弱细腻,元代酒风粗犷豪放;而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致使酒文化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梁思成的野外考察

①1932年4月思成的第一次野外考察是一个创举。促成这件事的碰巧是介绍他到沈阳去的好朋友杨廷宝。据杨回忆,“有一次我偶尔去到用作公共图书馆和群众教育展览厅的北京鼓楼,我看到在一楼巨大的穹顶下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外表古怪的寺庙照片。图片下面的说明清楚地写着:‘蓟县独乐寺’。当我向思成形容照片上斗拱的形状时,他很兴奋,说我看到这张照片非常走运”。

②这次考察当天晚上打回北京的电话:“没有土匪。四个人住店一宿一毛五。”

③思成写道:“独乐寺观音阁高踞于城墙之上,老远就能望见。人们从远处就能看到它栩栩如生的祥和形象。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第一次打开了我的眼界。”

④观音阁始建于公元 984 年,那是宋朝初年,楼是两层夹一个暗层。阁里供奉着 60 英尺高、有 11 个头的观音,它是已知的中国现存的最大泥塑像。从思成的观点来看,观音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就近详细研究一所其建造时间很接近宋代术书《营造法式》的好机会。他运用这部著作的专门名词来进行他的描述。他仔细地比较了独乐寺各个建筑部件的尺寸和书中所列的尺寸,澄清了书中一些晦涩的段落并且阐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发展。

⑤1979 年 4 月,梁思成第一次访问后的 47 年和那次带来无数人员伤亡以及北京、天津许多房屋倒塌的大地震后的两年多,独乐寺和它的门楼仍然完好。蓟县比北京、天津更接近震中唐山,但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高耸入云的木楼观音阁,却只受到很小的损害。

⑥1932 年 6 月,梁思成带领营造学社到宝坻县进行野外调查。他们经过艰苦跋涉到达目的地,查明广济寺是另一座辽代寺庙。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屋檐立即表明它具有辽代建筑的特色。大殿里面有一批石碑,最重要的一块是 1025 年刻制的。当地人把它叫做“圣碑”,认为这是宝坻最重要的东西。

⑦后来,思成特意为营造学社将来的工作编制了一套详尽的程序,营造学社每年派出由研究人员带领的野外小分队进行二至三个月的考察旅行,对乡村地区进行详细考察。每一次出外考察前都要在图书馆里进行仔细的准备。阅读地方志一类有关历史、地理和佛教的书籍,然后产生一份有希望的建筑物的目录。一份旅行日程由此拟制出来。目录上的每一件建筑物都必须找到、验明,如果它仍然存在,就加以丈量和拍照。大多数考察组都由思成自己带领,虽然他在小组里总是体力上最不强健的一个。

⑧在派出小组之前,梁思成先把计划和目的通知省政府,让他们先告诉当地的官员,在小学里拨给他们一间房子。

⑨1933 年秋天,思成到应县,他写道: 这是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但它自夸拥有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巨大的塔身“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可以看见一盏灯,在周遭的黑暗中的一个亮点”。

⑩在野外考察期间,他审视并公布了许多中国的宝塔。他写道:“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没有比在中国话里最容易发音和容易记住的‘塔’更显著的东西了。……不管塔的形式或大小,它总是佛教的文物埋藏所或僧侣的墓葬。”应县的塔是一处无与伦比的国家宝藏。

(11)从此以后,思成只要通过报刊或其他来源获知了看来有希望的遗存,他做出一个惯例,写信给当地的邮局局长,让他帮忙弄到这个建筑物的照片。他总是附寄一小笔钱,以抵摄影师的时间和材料费用。用这种办法,他顺着从北京向南的两条干线——京汉铁路和津浦铁路,事先核查了一批较容易的目标。                (选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他很兴奋,说我看到这张照片非常走运”,看似写作者的“幸运”,实际上表现了对文物有高度敏感度和鉴赏能力的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的高度评价。

B.梁思成通过详细研究《营造法式》对独乐寺观音阁的描述,澄清了书中的一些晦涩的段落,阐明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早期发展。

C.虽然蓟县比北京更接近唐山,但是在大地震中已有千年历史的高耸入云的木楼观音阁却只受到很小的损害,是因它采用了巨大的斗拱和深远的屋檐的木结构。

D.虽然文章对梁先生考察过程中的艰辛并没有过多叙述,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细节中感受到他在社会动荡、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坚持野外考察的执着精神。

E.梁思成认为,塔虽然有形式和大小的区别,但它总是佛教的文物埋藏所或僧侣的墓葬,为中国的风景添彩增辉的只有“塔”。

2.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梁思成的几次野外考察及其意义。(6 分)

3.由梁思成编制的野外考察程序和他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在考察过程中他注重哪些方面的细节?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