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明道

魏饴

“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的“自然之道”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所谓明道,也就是要明自然之道。其二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即孔子极为推崇的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文以明道”,就是要用文章来宣传儒家之道,这也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

刘勰主张文章写作应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内在规律的自然体现, 这无疑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给后人以很大启发。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美学中的“明道”,则是多从明儒家之道的角度来要求的,我们知道,儒学以“文雅”为风貌,以“仁爱”为灵魂,它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良好的仁德精神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所以,这里说的“明道”就要做具体分析了。

过去讲“明道”,往往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其实,一切优秀的散文不仅有“道”,而且都有正确的“道”,先进的“道”。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

 (摘自《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有删改)

1.下列对“道”的表述,与文章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  )

A.“道”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

B.“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

C.刘勰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主张“自然之道”的观点。

D.“儒家之道”,是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推崇的是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

2.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

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3 分)

 

答案:
1.A 2.①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1分)②儒学强调明儒家之道,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1分)③儒家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1分) 3.①一切优秀的散文都必须有正确而先进的“道”; (1分)②应该把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分)③要“道”“文”并重,过分强调任一方面都是不对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取舍。A 项表述的内容是“文以明道”审美观的影响,而非“道”,所以与原文不符。故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中“消极做法”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和限制,答案对应原文的后三个自然段,答题时应注意从各段“不过”“但是”等转折连词之后去筛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文章第三段“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第四段“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第五段“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可分别从自然主义、“血亲化”、“道”与“文”割裂三个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回读文章,理解文章深意的基础上,来概括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回答这种题,考生首先要判断文章是否有概括全文的中心语段(句),如果没有,则应逐一概括各段内容,再合并分点作答。本文的中心段是最后一段,因此,考生应主要以最后一段为答题区间,从中去筛选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