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被 骗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没有一辆出租车肯停下来。我都快冻僵了。我甚至想,要是有车快点把我送回家的话,我愿意付两倍的车钱。突然,有一辆空车像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停在了我面前。我扑了过去,还没等我说要双倍付钱呢,司机就从车里出来了。他打开车门后对我说:

“请上车吧!您冻坏了吧?”

“什么?”我没明白,身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

“我说您快上车吧。”他微微一笑说,“我把取暖器打开,要是不管用的话,我再给您一条毯子,您把腿裹上。”

我扫了一眼这辆车,顶灯、牌照都有,好像是出租车啊。

“我是去切尔塔诺沃啊,那可挺远啊!”我犹犹豫豫地说。

“切尔塔诺沃就切尔塔诺沃!远就远呗!”司机又温柔地一笑,“乘客要去哪儿,我们就去哪,走吧。”

我忐忑不安地钻进了车里。

“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抄近路吧。”司机说。

“不用。”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通常怎么走就怎么走吧。”

“好,您别紧张,休息吧。”司机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咱们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我的腿渐渐地暖和了起来。后视镜上方挂着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肖邦的乐曲,但我的心情一点也没轻松起来。“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我把手提包紧紧地抱在胸前想,“我应该坐在后座上,那儿能安全点儿。我有老婆,还有一对双胞胎,大孩子也才上学!”

司机首先打破了沉默:

“您喜欢肖邦的哪首曲子?”

“什么?”我正胡思乱想,一时没反应过来,为了不让他发现我的窘态,我赶紧补了一句,“我都喜欢,您呢?”

“我喜欢那首《寂静的夜》。”司机回答。

“他要把我怎么样啊?”我一听心里更害怕了,脑子迅速地转着,猜想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想跟我多要点儿小费?还是要干别的?”

这时,司机又给我讲起了肖邦在巴利阿里群岛的那段生活。有时讲到兴头上,他还说起了英语,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了,又改说俄语。

“他怎么知道这些?”我心想,“一个开出租车的有那么多时间读这些东西吗?肯定没有!那谁有时间呢?在哪读的呢?难道是……”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他肯定是把真正的司机打晕、捆上、藏起来了,然后自己开车出来打劫了,抢够了钱就逃到国外去。听说,这种事经常发生。肯定是这么回事了!所以还学了英语。他在监狱里呆了肯定不止十年。咳!我认倒霉吧!钱都给他,只要他不杀我就行!”

“到了!”我正想得入神的时候,司机突然笑着告诉我。

我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计价器。确实是我家门口到了,而计价器上的车费比往次少很多。“他是个惯犯!就要动手了!”我想到这儿,小心翼翼地把钱递了过去,想尽快从车里逃出去。可车门怎么也打不开!而这时街上正好一个人也没有,就我们俩……

“别开车门。”司机温柔地说,“我还没……”

“我身上没钱了!就剩下点儿香肠了!”我喊了一句,准备用手提包自卫。

“我还没给您找钱呢。”司机打断了我的话,把钱递了过来。然后他下了车,绕到我这边,打开车门说:

“谢谢您!您到家了。祝您晚安!如有不周之处,请您原谅!”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我被骗了!真的被骗了!可到底怎么被骗了呢?我不知道。

我正发呆的时候,又有一个行人朝车跑了过来,急匆匆的问:

“司机,到梅德韦多克去吗?”

“您好!请上车吧!”司机走下车来,给他打开了车门。

那个人为难起来,不知如何是好,无助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钻进了汽车。车开动了。又有一个人“落网”了!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

(选自《青年文摘》)

1.根据全文,分条写出“我”怀疑司机是个坏人的理由。(3分)  

2.体会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4分) 

又有一个人“落网”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中司机这一形象的特点。(3分)

4.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特色。细读全文,请梳理“我”心理变化的过程。(5分)                                         

5.有人把小说的结尾三段作了如下改动:

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一股暖流涌上心间。是的,生活中也许需要警惕,可是毕竟还有善意。我为自己一路的想法而感到羞愧。

又有一个人急匆匆地朝车跑了过去,我知道另一个相同的故事即将发生。

善意遍洒人间,真好!

请你从小说主题和情感的角度谈谈哪一个结尾更好,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
1.①主动停车(下车、劝我上车);②建议抄近路;③懂得音乐,会说英语;④车费比往常少。 2.“落网”本指坏人被抓。这里指这个客人会得到这个司机真诚周到的服务。诙谐的语言写出了“我”的轻松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3.善良、真诚、热情、善解人意;博学多知;服务周到。 4.盼望 → 警惕 → 恐惧(害怕) → 惊愕 → 轻松(只是要点,应展开说明) 5.第一种观点:原文好。就小说的主题而言,小说是“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主题鲜明”很难说是小说的一个优点。原文的结尾通过我和司机的对话以及一个乘车人的神态反应,回避了直接揭示主题,使得文章含蓄生动有余味。就小说的情感而言,小说情感节制胜于放纵,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行为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更能打动人。 第二种观点:改文好。就小说的主题而言,改文更加明确、直接,有升华主题的作用。就小说的情感而言,改文表达了“我”对司机的敬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情感充沛却不过度,能够打动读者。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情节概括的题目,对司机的怀疑要抓住司机的行为入手,然后注意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反应“我”的心理的句子有“身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我犹犹豫豫地说”“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准备用手提包自卫”,在这些句子前面找到司机的相应行为可以找到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目,通过全文看“我”对司机是一次误会,“落网”应是这个人又会享受司机的周到服务,表达我对司机的赞美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答题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总结,也要注意作者和小说中他人的评价。分值较低,只概括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结构脉络的题目,答题时抓住文中反应“我”心理变化的主要语句作答。重要语句有:“身子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后闪了一下”“我犹犹豫豫地说”“我一直保持着警惕性”“为什么他那么极力地劝我上他的车,现在还要走这条我不熟悉的路?”“在监狱!那儿有的是时间!就是说他是逃犯!所以他才这么热情,就是让人别怀疑他”“准备用手提包自卫”“我惊愕地呆立在人行道上”“但我的心情却随之轻松了起来”,提取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可以概括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最好顺应原文的思路作答,两种结尾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原文含蓄,改换的比较直白,含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直白便于表达情感,答题是观点要明确,然后阐明理由,做到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自我生命在其活动的展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早就提请人们注意:“从文化角度而言,研究民居自然要追溯历史,即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是不够的,还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

中国民居在物质形态的构建上往往不甚研究,而注重因陋就简、顺乎天道的人本意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宅者,人之本”。不仅如此,古人还以为“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人居住在“上栋下宇”般虚实相间的住宅里,犹如置身于阴阳际汇的风水宝地,可以汲取天地之精华,感受四时的节律,天、地、人三才互参并融为一体而生生不息。中国古人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平静地度过了几千年诗意文明的历史。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附加于居住的装饰物和额外品。居住的诗意特性也不是意味着诗意在全部居住中以某种方式和其他方式产生,而是通过诗意的建筑使居住成为居住。

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论及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时说过,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这种连续性文明的产生不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能够在连续下来的宇宙的框架中实现,即实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岸型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中国古代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综合格局以及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正是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各抱地势,山环水绕、循环往复,从而创作了富于东方色彩的中国传统民居形态。品察中国古代多种民族并存、千姿百态的民居,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的文化昭示。这种景况至今依然存留在中华境内的大江南北。

中国传统民居在解决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关系问题上一贯遵循了尊重自然与自然相和谐的营造哲理,自始至终显示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尽管这种生态智慧不是以今天所谓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呈现的,而是以直觉意会与“天人合一”的体道方式来感悟的。这种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容易体验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客观需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看来,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且必须在自然给予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生命的深化。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且“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并生”,从而达到“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的境地。中国古代的这种生态智慧若与西方技术理性相补充,以促进其直觉思维发展为现代的系统思维,可望使这种朴素的生态智慧升华为完美的生态智慧。

1.下面不符合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一项是(  )

A.因陋就简,顺乎天道。            B.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C.以人为本,实用安全。            D.因地制宜,看重风水。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民居是极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所谓的传统民居或民居传统,需要从整体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考察,而非只重民居硬件的实测和研制。

B.居住的诗意并非是指某个具体的材料或方式,而是立足于居住本源性的承诺。

C.中国的传统民居虽然千姿百态,但都体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征,并且将之很好地传承下来。

D.东方的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远超西方的技术理性思维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因此使人更容易体验到中国民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特点。

3.文本的后三段文字分别体现了中国民居文化的特点,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6个字)(3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