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科技考古热凸现人才瓶颈

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文物藏品量3018.54万件,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可预计。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我国科技考古专业人员只有3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占三分之一,博士生占十分之一,仅以每年约30人的数量增长。

科技考古,在西方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学术体系相对完整。我国科技考古的研究与教学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在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与金属器物研究等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作为科技考古的代表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汇聚了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前者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专家,利用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后者则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近年来,科技考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对地观测等学科的帮助下,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在近日召开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上,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杨焕明教授介绍了DNA在考古研究中的新应用——为一位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找到了故乡。通过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专家们提取出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DNA序列相比较,最终推测出这位早期格陵兰人来自西伯利亚。

科技考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识背景,不但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但我国现阶段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这一点,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文理分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科技考古人才产量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学科设置还造成了人才来源单一的问题。现阶段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科技考古中的植物研究,在分析植物遗存的种属、年代、生长条件等因素时,就可能涉及到生物、化学、气候等多重自然科学,非文科生所擅长。研究生阶段虽不做生源限制,但理科院系毕业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的人数仍不多,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情况更为少见。除观念问题外,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也存在弊端,以“考古学或历史学出身”作为录取条件,往往会将有志于考古研究的理科人才拒之门外。

(选自《 光明日报》,有删改)

1.对“科技考古”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B.在我国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已在多个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C.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潜”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的历史。

D.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可预计,但科技考古专业人员数量少,高学历者更少,且增长速度缓慢。

B.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利用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

C.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D.通过一位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杨焕明教授提取出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DNA序列相比较,终于为它找到了故乡。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培养文化遗产研究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B.现阶段的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科学素养薄弱,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

C.进入考古领域,理科生也面临着不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的困扰。

D.理科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和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人数少与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有关。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A、B属于解释发展,不是对概念的理解。D是对科技考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是对概念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范围缩小,误将“专家们”理解为“杨焕明教授”一人。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科学素养”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此处应是“自然科学素养”。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推荐试题